开图推荐|功勋之于敏: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

发布时间:2021-10-29
 
 
   李延年、于敏、黄旭华、张富清、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背后,有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他们也许是平凡的人,却总在关键时刻做出不平凡的事。矢志不渝是他们的底色,百折不挠是他们的品格。
 
▲ 电视剧《功勋》官方海报
 
   因为使命而奋斗,他们的功绩我们铭记于心;因为信仰而坚守,他们的精神吾辈代代相传。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向功勋人物致敬!
 
 
于敏: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砺就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世界;一个名字,隐形近30载。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终成一番大业。
   他是中国“氢弹之父”、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 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在新中国的成长历程中,这位没有任何留学经历、土生土长的“中国氢弹之父”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1951年至1965年,于敏在原子能院(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先后从事核理论研究和核武器理论研究。
   于敏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
 
▲ 于敏: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那是20世纪60年代。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实在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需要解决各方涌来的问题,仅有5%的时长可以留给氢弹设计。
   “百日会战”令人难忘。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新华社对外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电视剧《功勋》之《无名英雄于敏》单元,讲述了首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核物理学家于敏毅然服从国家需要,一张书桌,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隐姓埋名28载,从零开始探索氢弹理论研究,与时间赛跑,守护国防安全的故事。
 
▲ 夜以继日,铸就国之丰碑;谋略筹幄,以精诚创传奇。
 
   拥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靠的是足够强大的专业能力与坚定不移的理想作为支撑。正是因为于敏对所在领域的独到眼光和敏锐判断,才让他和同事们共同完成了这项体现国家意志的光荣任务!
 
▲ “科学只相信真理,科学不相信权威。”
 
   于敏的座右铭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曾经一次核试验开始之前,于敏等人在讨论会上背诵《后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 席,食不甘味……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对于于敏来说,科研精神是自己一生的信仰,古诗文中的“忠君爱国”,那些“深沉豪放”,就是自己追求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