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老头乐'
提到“老头乐”,需要从唐山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和运输工具的发展历程说起。唐山解放初期,城乡主要的交通运输是用骡马拉着的胶轮大车,俗称马车。也有用毛驴拉着的小型胶轮车,俗称小驴车。1956年,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将个体搞运输的马车组织起来,成立运输合作社。西郊和南郊7个乡的1000多辆马车加入唐山市马车运输社,东郊和北郊的乡、村分别组建了5个运输合作社,拥有马车580辆,大牲畜1220头。马车作价入股,车把式人社,实行“人七股三”的分红制度,促进了全市运输业的发展。1959年,各运输社转为国营运输队,社员(车把式)转为全民固定工,股份分红改为固定工资加奖励制度。1960年3月,唐山市区划调整,城区和郊区的运输队均划归唐山市交通局第一运输公司,原来的运输队统一编排为唐山市第几运输的队。1961年4月,全市国营运输队从全民所有制又转为集体所有制,从此运输队的企业性质没再变化。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各运输队的运输车辆逐步将马车更换为机动车。
1968年,唐山市交通局排子车社首先成功地自制了“196机动三轮车”。1974年,唐山市汽车零件厂试制成功两种型号的柴油革新车,一种是“295”型柴油机,载重1.5吨,时速25公里;一种是“495”型柴油机,载重205吨,时速35公里。这种车构造工艺简单,造价低廉,车速慢,易掌握。普通马车工稍经训练即可上车驾驶。赶马车的把式们把鞭子一扔,“鸟枪换炮”,开起了机动车,个个咧开嘴,人人乐开花。所以,这种土造的机动车被冠名为“老头乐”。这种车在市区一出现,各县也纷纷效仿起来。
“老头乐”作为机动车的一种,使用柴油作燃料,不仅弥补当时社会运力紧张的不足,而且解放了大量人力、畜力,并迅速取代了马车和排子车运输,成为唐山市一景。也可视为汽车的一个分支。司机既要开车,又要当装卸工,肯于吃大苦耐大劳,活跃在物流市场上,为城乡物资交流做出贡献。在震后的建筑工地上,拉水泥,运砂石,成群结队的紧张运输。虽然车速慢,但多拉勤跑,运输效率却不低,为唐山的恢复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老头乐”构造简单,制造粗糙,外观粗笨。车头是用大铁桶的旧铁皮拼凑焊接而成,那鼻子那脸形似一头蠢笨的大猪头。后车箱也使用锈迹斑斑的废铁皮结构而成。发动机是单缸195、295柴油机,既无消声器,又无减污设备。驾驶位是敞篷式,只有一个人的坐位。“老头乐”跑起来,突突突的噪声震耳欲聋。后面排出的废气拖成滚滚黑烟,形成长长的尾巴。很是影响市容市貌,路人遇见它,往往是掩鼻避让。这种车的制造简陋,外观粗笨,机械性能不精准,安全性很差。但就是这样的车辆,在那个年代却扮演着运输主力军的角色。在此期间,国产“解放”“跃进”“南京嘎斯”和同类改装型等车辆大量增加,“黄河”“龙江”“江淮”“长征”等大型载重车也开始出现。唐山汽车制造厂生产的“130”轻型货车亦步入运输市场。直到我国的汽车制造工业有了快速发展,“老头乐”才于1983年退出历史舞台。
在“老头乐”活跃的几年间,出了一些笑话。有一次,在一个十字路口,车辆和行人都在等信号。不料一辆“老头乐”带着震耳欲聋的突突声,拖着乌烟滚滚的长尾巴,大模大样地穿越岗区而去。交警先是一愣,要玩命。继而一想不懂交通规则。于是赶紧用铁皮卷的广播筒喊话令其停车,但没有停下来。所幸“老头乐”最高时速只有20迈,交警气喘吁吁地追过去,还有几步远,“老头乐”咣当一声撞在路边的电杆上,车停了。交警生气地说:“你疯了,敢闯红灯?这么喊你,就是不停车。”可是这位司机也是满腹怨愤,回敬道:“你喊顶个屁用,我叫它停它都不停,它能听你的?”一句话把交警逗乐了。有一年,朝鲜金日成首相来访中国,专列行经京山线的陈庄道口,为了维护唐山的良好形象,在道口两侧的数百米之外,交警特意设卡拦截“老头乐”,将其引渡到205国道的支线里藏匿停驶,等专列过后予以放行。那些年,“老头乐”抛锚事故屡见不鲜。
“老头乐”曾经承载过唐山运输业的落后,也曾展示过震后唐山重建家园的不屈不挠精神,曾为唐山经济建设多年输血供气。在唐山的经济建设中,“老头乐”功不可没。在唐山的运输发展史上,不能没有“老头乐”的辉煌篇章。
(原载《唐山晚报》2018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