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古城墙文化

发布时间:2021-08-17
从唐代建造开平古城墙开始,古城墙就成为开平城的文明载体和文化符号,城墙文化构成开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世纪中期古城墙消失,在千儿八百年间,它记录了开平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既是开平文化的承载着,也是开平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明朝辉煌的城墙建设之代表。古城墙不仅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在建筑艺术上也有高超的成就,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给开平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
古城墙建筑要素齐全
据史料记载,秦汉时代开平就有城堡雏形。唐代置石城县,至今开平三街还有一条小街称古石城街。开始为土城墙,完全用黄土分层夯筑而成。明成化年间,将土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改建为砖石结构。据《开平中屯卫新城碑记》载,工程自成化三年(1467年)十月一日动工,至型年五月十二日竣工。城堡周长9278尺,城墙高23尺,城墙底宽16.5尺,上宽6.6尺。城池为方形,长宽各2310尺。城墙外侧有女儿墙,设有垛口。城墙的东、西、南三面设城门,北面无门。由此凸显出古城墙的多元性。
古城墙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质地优良,坚固耐用。经考证,开平古城墙所用材料与明代古长城所用材料极其相似。城墙低洼地段地基为了防止水冲,使用了长5尺、宽3.3尺、厚0.82尺粗岩石铺底。上砌青砖,每块砖长1.5尺、宽0.75尺、厚0.33尺。明砖的特点是坚固,素有“铅砖”的美誉。整个墙体都是用白灰搅拌砂浆而砌成。砂浆是用砂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搅拌,异常坚固。据行家认定,砂浆的抗压强度相当于现代300号水泥。据此可以看出,明初的土建筑造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开平古城墙四周开挖了护城河,河的长度、宽度、深度虽无记载,但从残留的护城河段来看,护城河的里岸118      距离城墙根10尺左右,河面宽大约30尺。护城河的深度,从后来看到的河底所铺石板深度看,大约有6尺。河的长度,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护城河故道遗址上,修建环城公路时测量,南、北护城河均为5214尺,东、西护城河均为4838尺。护城河是城外最后一道防线。开平城堡雄伟严峻,威武壮观,当年在京东地区是一座数一数二的县级城池。开平古城堡界定了开平城区的范围和空间,形成了明确的城内外分野。
古城墙建筑文化特色
开平古城墙上三个门的设计,虽然都有瓮城,城门上有城楼,但并不是固定的一个形式,而是各有千秋。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版《滦州志》中,有一幅刻印的开平古城示意图,显示南门是正门,瓮城门向东开,护城河上架小桥,只能行人,不能通车。东门瓮城内北侧,建筑一座只有三尊佛像的关帝庙。南侧建有两间警卫室。城门之上建有一座魁星楼,高24尺,南北长33尺,东西宽24尺。面东背西,阁楼形状,飞檐翘脊,砖木结构。殿内供奉一尊10尺高的泥塑魁星造像,绿脸红发,右手握笔举过头顶,左手捧斗抱在怀中。右脚踏在一尾鱼像的头上,左脚向后翘起。整尊塑像正是一幅“魁星踢斗,独占鳌头”的鬼怪形象。东城门的墙上有两块石头,一块刻着一条蛇盘在一只龟的脖子上,称为“蛇盘龟”;另一块刻着一个人被吊起来,有一人用鞭子抽打,称之为“吊打石人”。
虽然开平北城墙没有建城门,倒是在应建城门处的上方建设了城楼,称为北大楼。还在应建城门处向城内的位置,开设了一人高的洞穴,开平城中最高建筑物-观音阁凹入内2尺多。洞穴内壁向外粘贴一幅纸质画像,相传是从山东崂山请来的狐仙。所以此处被称为胡三太爷庙。
古城墙防御功能完备
开平古城墙的三座城门上均建有城楼,可驻兵守卫。城墙有上下通道,守卫将士可来往行走。城墙外侧有女儿墙,设置垛口,能藏身向外射击。在东门城楼两侧,有两门大炮架在垛口处。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曾几次更换城楼设防的大炮,大炮的口径规格与今日山海关城楼上陈列的大炮相仿。城堡外围四周开挖的护城河上装置了铁索吊桥。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拉起吊桥,关山城门,进出城的通道便被截断。所以说,包括城墙、正楼、箭楼、角楼、瓮城、女儿墙、垛口、护城河、吊桥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彰显了历史的智慧和古人的智慧。虽然这些设施已被历史的尘埃淹埋近百年,但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古城墙发挥防御作用
开平古城墙有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易守难攻,历史上有“铁打的开平城”之说。在古城墙矗立的500多年间,开平古城曾经历过数次战斗的洗礼。明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初四,后金首领皇太极(清太宗)率军攻占遵化城,十二日一股百余人的后金兵围攻开平,开平军民在乡绅赵养蔚的指挥下炮击敌军。敌侦查有备,军队退回遵化。崇祯三年(1630年)正月初四,后金兵陷永平、迁安,滦州明军守将投降后金兵。二月二十六日,后金兵至开平城下,守军名将邱禾嘉鸣炮据守,金兵退回。三月二十六日,大批后金兵从滦州西进,准备再取开平,在古冶遭遇东进明军,大战于古冶,金兵败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5月12日,侵华日军抵达开平城东,但看到固若金汤的城堡时,不敢贸然进入,便从后营村方向朝开平城放射炮弹53发,炸毁城区一些建筑物,炸死无辜群众4人。
古城墙是人类文明的纪念碑,古城墙文化源远流长。这是因为它浓缩了人类对物质文明的驾驭能力,积淀着中华建筑文化的独特创造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更凝结着古人智慧的结晶。开平古城墙从十五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建成,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开始遭受到战争和人力的破坏,逐渐沦落为败瓦颓垣,到五十年代末期基本毁坏。1976年大地震后,只在南城墙西段遗留下5米长一段残墙,又在20世纪末开平老城改造中彻底破坏,开平人留下点儿“古董”的梦想最终破灭了。我们穿越历史时空,回首曾经的开平古城墙,去感受古人贤人创造的辉煌城墙文化,领悟凝聚在古城墙中的丰富内涵,就是为了留住历史记忆。
(原载《唐山劳动日报》2018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