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开平古城的庙宇文化
《开平区志》(1998年版)记载:开平“旧时境内寺庙较多。据80年代初文物普查时统计,分布在全区各村镇的寺庙有80多座,其中以开平镇居多,素有十八庙之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朝代在开平居官的士大夫,既为了利用宗教进行社会教化,也迎合人民群众宗教信仰的需求,不断在开平城内外建筑各式各样的庙宇,使古城形成在京东较有名气的古庙群。在众多的庙宇中,所供奉的神更是各种各样,各具特色。既有供奉佛陀的观音阁、兴福寺、老母庙、白衣庵、天齐庙、三官庙等寺院,也有敬奉道家的玉清观、碧霞元君祠等道观,还有奉祀前代贤哲的关帝庙、岳王庙、鲁班庙、药王庙,又有太神庙、文昌宫、魁星楼、灶君庙、龙王庙、胡三太爷庙等。另外还有清真寺、宗族祠堂(家庙)等。不仅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教派文化,及其代表人物释迦牟尼佛、太上老君和默罕默德在这里混为一体,集南北佛教、道教流派之大成,构成了开平庙宇文化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而且庙宇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从而使庙宇文化成为传统文化中最神秘的一部分。然而,在千儿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开平城的寺庙遭遇了连年战火、政治运动、人力所为、自然灾害等破坏,多灾多难,最后在文化大革命中全部夷为平地。虽然庙宇的建筑物荡然无存,却遗留下内涵丰富的庙宇文化,仍可视为地方文化的珍贵遗产。
突出庙宇建筑特色。
开平古城庙宇建筑虽然形状各异,但均由台基、主体和屋脊三部分组成。台基对建筑物来说非常重要,所谓台基包括地下基础底面面积、埋置深度和地上台地以及栏杆、台阶。有的台地有二层、三层,以及建筑在台地上的主要建筑物,其形其式,昭昭在目。台基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强化建筑主体独特的品行,通常借以台基和平台的高度来表现建筑物的高贵和品位。开平庙宇的台基一般要高于地平1丈以上,也就是比左邻右舍民居的基础高出1丈多。台基最高的当属位于开平制高点阁儿上的观音阁,建在了1.5丈高的券洞之上。即使建筑在东城门瓮城内只有一间房、三座神像的关帝庙的台基也高于地面3尺多。
开平庙宇的主体是砖木结构,木柱、楣梁、正梁、横梁和支柱均披露可见。一排排的柱子与正梁及楣梁连接起来,支撑着遮蔽的屋顶,木架之上排铺瓦片,而后石砌砖隔墙填在柱间。开平庙宇的屋脊装上有价值的雕塑等建筑构件,更显现了庙宇建筑的特色,形制奇特雄伟。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代表着开平的建筑史,在开平城乡建筑中占有较重地位。
开平庙宇大多坐北朝南,也有个别倒坐的,还有少数坐东朝西、坐西朝东的,但无论朝向哪个方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第一层大殿到第二层大殿要登上一级一级的台阶,一层殿比一层殿高,步步登高,寓意双关。这既符合建筑学对采光的要求,也适应了八卦所象征的意义。
传承造型和绘画艺术。
庙宇里的神佛像均是用秫秸捆扎、抹泥土塑造的偶像,人们常说的歇后语“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最为贴 切。用泥土塑像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是一种创造出来的有美感的物体形象,是一种通过视觉让人欣赏的造型艺术。开平寺庙里供奉的各派神像,皆是精雕细刻,浓墨重彩,巧夺天工。坐落在开平东门外北侧的碧霞元君祠有三层大殿,在二层大殿和三层大殿之间东西两侧各建5间配殿,每间有一位形态各异的阎君:有的善面微笑,规劝诱导犯鬼;有的面孔严肃,呈执法威严状:有的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等等。十殿阎君造型艺术不仅充分表现了鬼文化的内涵和风采,更重要的是从生动有趣的泥塑像中体现了开平劳动人民的艺术才华。位于开平南门外的观音堂正殿中供奉观音大士莲台,塑像丈八金身,魁梧雄伟。十八罗汉分列两旁,造型神态活现。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几百件木质圆形塑像悬挂在半空中,许多小巧玲珑的塑像雕刻精致,形态各异,生动细腻。在空间上从前往后,从上往下,密密麻麻,层叠错落,变化微妙,空间丰富。
开平各寺院的佛殿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全部是雕梁画栋。一般大殿横梁、檐头等处彩绘各种图案花纹,五彩缤纷,琳琅满目。殿檐和殿内屋顶彩绘花卉图案,纹样精细,千姿百态,把绘画艺术展现的淋漓尽致。开平二街四眼井胡同有一郝氏家族,绘画庙宇画是其一绝,被称为画庙的人。
庙宇屋顶则是传统庙宇建筑的焦点,虽然屋顶的形式变化颇多,但自古以来起翔的屋顶即是权位的象征,所以在开平常见的还是屋脊两端起翘(燕尾式),再镶嵌雕塑的麒麟、望天吼、龙头凤尾等建筑构件衬托点缀,使寺庙大殿的特色更加突出,雄伟壮观。
弘扬楹联文化。
楹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平寺院中得以充分展现,并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开平庙宇里的楹联除了镌刻于山门、殿门、立柱、亭阁以外,其他如经堂、禅堂、僧房、道院以及客堂等处,亦随处可见。
原东门瓮城关帝庙有联:“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师臣龙友子龙龙师龙友”,横批“义气千秋”。原城北石头庙挂联:“孔夫子关夫子二位夫子,著春秋看春秋一部春秋”,横批“三六一”。原文昌宫的楹联是:“职司天上文章府,光照人间翰墨林”,横批“文昌宫”。真可谓琳琅满目,不胜枚举。在庙宇楹联中,不乏名人和书法家的题撰和手笔,具有相当高的楹联艺术和书法水平。不但可以研究宗教文化,还可探究历史,鉴赏楹联、书法艺术和镌刻艺术,从中追寻渊源流长的中华文明史。
普及园林艺术。
开平的每座庙宇都利用有效的空间,种植花草树木,供进香逛庙会的人游赏休闲。既有树干高大的木本植物,如松、柏、杨、白桦树等,又有矮小丛生的木本植物,如玫瑰、茉莉等,还有节令应景的花卉,每座庙宇里均有一个或几个风景小区。始建于唐代的兴唐寺内原有13棵参天古柏,雄伟壮观,使整个庙宇显得十分幽静古雅,建国初期改建为农村小学。而今只有一颗古树幸存,直径已达2米多。
石碑在开平的庙宇里到处可见。在寺庙山门前竖立石碑,用以识日影辩时辰及拴牲畜。进的山门,在大殿前甬路两侧,会有多通石碑,石刻碑文多记载此庙兴建、修缮的时间、经过、主持人以及募捐款项情况,作为纪念物或标记。一般寺庙山门两侧各置放一尊石狮,左雄右雌。雄 狮特征是微微张开的嘴里含着一颗活动的珠子,脚踩着绣球。雌狮特征则多为紧闭双唇,前足逗弄小狮子。由此可以看出石匠双手的神奇之功,竟能把狮子表现的如此人性化。
开平旧时的庙宇是人们祭奉神佛、祖先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庙宇的功能是用以保持或控制地方社会文化网络的合法性,既縁于神灵自身的内生性力量,也缘于庙宇风水的外部性力量。这些庙宇体现了开平人的理想追求,蕴含着老百姓的一种崇拜,一种敬仰,一种思念。反映了开平民众的道德观念、精神追求和生存常态,又具有鲜明的开平文化特色。开平庙宇精湛的建筑,高超的雕刻雕塑艺术,不仅是神学文化的体现,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浓缩和精华。
(原载《唐山劳动日报》2017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