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古城民居的建筑

发布时间:2021-08-15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开平中中卫建制后,根据备边的需要,皇室两次大规模地从山东、山西、江浙等省向开平一带移民,给开平城及附近地区带来了军事强化、政治清明的景象。特别是明成化三年(1467年)将原来残破的唐朝土城墙改造成砖城墙以后,更使开平社会趋向稳定,促进了经济繁荣,推动居民积极建造房屋。不论是官宦之家、富商大贾,还是普通商家、平民百姓,均以传统方式建筑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民间住宅和商业门店,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民间建筑。600多年来,朝代更迭,世事多变,民居的主人也多有变换,开平是斑驳而丰富地呈现着其动态的嬗变的历史进程,而其所形成的建筑文化却得以传承。1976年唐山大地震,虽然使开平古城的民居夷为平地,却沉淀下开平民居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居区位与类型。明朝初年,开平的民间住宅建筑基本定型,建筑材料得到广泛应用。开平古城的民居因所处地区位置不同,建筑类型差异很大,显露出明显的区域性。区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与区位的自然条件、经济形态、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古城内外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个区域、三种类型。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的民居属于一个区域、一种类型,四通八达的胡同民居是一个区域、一种类型,城外周边的民居是一个区域、一种类型。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经济形态造就了民居的不同特点。其共同的特点是大门口均设置在中轴线上,在外观上平面左右都是对称的。同时风水文化在民居选址、平面布置、空间处理与营造过程诸方面皆扮演着重要角色。

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的民居属于宽敞型,院落东西宽阔20米至40米,南北纵深120米至225米。房屋坐向,东西大街上是坐北向南,曾有民谚说“有钱难买路北房,冬天暖和夏天凉”。在平面布局上各院不尽相同,有布置二进、三进,也有布置五进、六进的。但每进筑造房屋间数多为5间,在柁之外还要前出廊后出厦,这是适应在街面上经商开店的需要。一般的在后门开设大门洞,便于马车出入和存放。在南北大街上,虽然临街大门面向大街,朝东或朝西开设,但房屋通常是坐北朝南,向阳采光。当然也有的人家正房朝向与大门方向一致。有的深宅大院占地面积大,建造房屋多。如位于西大街路南的陈家大院,清末民初改为袁家大院,占地面积15亩左右,东西两院共建房108间。还建有仓房、车库、马厩等建筑物。马厩、猪圈与厕所相邻,便于一起清除粪污,建在院落的西北角。并建有独具风格的后花园。位于东大街路北的聂军门府,虽说全院仅有两进建筑,但每进也是5间房屋,建筑形式别具一格。总之,每家每户的建筑均具大家风范,浓缩了先人对当时建筑材料的驾驭能力。这个区域属于高档住宅区。四通八达的胡同民居属传统住宅区。因受胡同地理环境的制约,院落的宽度受到局限,一般10米至12米。长度空间较大,30米至百米左右不等。尽管房屋坐向依然是坐北朝南,布置建造房屋二进或三进,但均为每进3间房,通常是“一明两暗”,堂屋搭灶,东西两间居住。两进之间建造东西厢房。整个院落是多层穿堂式建筑,前后通行,从堂屋穿行而过。左右邻舍相连,宅基周围建有院墙,每院负责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设左手院墙。大门建设门楼以遮雨,木门扇漆油漆起保护和装饰作用。普通人家的门口宽度适于推车出入。富有人家的门内设影壁,砖石砌成,雕砖对缝,造型式样别致。土地较多的人家备有马车,富贵人家备有篷车,故设计大门的宽度、门洞的长度时,既适于车辆出入,又可存放马车。这样的户多数把大门设在后门。这个区域属于中档住宅区。城外周边民居亦属传统住宅区。按民居建造时间说,晚于以上两个区域。因开平古城只设东、南、西三座城门,没有北城门,也就开设了东门外大街、南门外大街和西门外大街,故三条城外大街既有居民住宅,更发展了商业服务业和手工业建筑。这个区域的房屋建造,在朝向上依然遵循坐背面南的传统。院落的宽度有限,但进深较大,一般在30米至100米左右。院内布置二进至四进,每进3间房屋。这个区域属普通住宅区。

民居样式与结构。开平古城的民居因所处区域不同,故民居样式与结构不一。在高档住宅区,多是高大的瓦房,砖瓦结构,以石砌基,用砖砌墙,屋顶用瓦覆盖,多是青砖青瓦。内部结构,屋顶用木质三角架支撑。在屋脊上,能工巧匠们通常会装上形态万千的形如鸟兽鱼等的饰物,美观大方又富有寓意,颇具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居住效果是青堂瓦舍,宽敞明亮,冬暖夏凉。瓦房造价较高,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

在普通住宅区,建造民居的样式有平房和草房两种。

平房形式多样,有砖石结构,也有砖坯结构。以石砌基,砖石砌体。木结构屋架,使用2粱或4粱,5根至7根檩,“三间房、六根檩”是开平平房的显著特点。檩上钉椽子,上铺秫秸或苇箔,然后上笆泥。有用石灰沙泥做顶的,也有用焦砟与白灰合制的焦灰盖顶的。窗户为木结构,开启的窗扇是方形格子,糊白毛头纸,细心的人家还用食用油把纸油一遍,以防雨水。富有人家的窗扇安装玻璃。

草房是用土坏做材料砌成的房子。通常以石砌基,用粘土与草和泥,脱成坯,成为“土砖”,代替砖石用于砌墙。以木做架,用苇草苦顶,结构简单。草房使用了不用花钱去买的野草和粘土作为墙体材料,使房屋整体造价较低,适合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草房具有坚固、通风良好、冬暖夏凉、建造省钱的特点。茅屋草舍指的就是这类房屋。

上述三个区域民居样式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明清时期不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规律,也反映了当时开平的经济、文化、生产、生活以及美学等观点和现实状况,体现了多元的建筑文化。

民居风俗与伦理。开平古城民间住房有规矩。虽然在住房上有“以左为上、右为下,长者居于上首”“东为大、西为小,老人居于东”“父上子下,哥东弟西”“东尊西卑”等多种说法,但皆是一个敬重尊长的概念,是一种尊亲的伦理观念,是社会上流行的风气,也是不可逾越的道德准则。开平居民一直遵循这种风尚,在漫长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使这一文明行为得到连续发展,一脉相传,在生活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承着中华文明。这种非物

质文化是中心意识和等级观念的反映,表现出一套民居风俗的伦理秩序。从明初至现代,已经穿越了600多年的历史烟云,在民居上的理念仍然历久弥新,彰显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原载《唐山劳动日报》2016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