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中屯卫 发布时间:2021-08-20 47 《开平中屯卫》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作者:李树生 明永乐元年(1403年),开平中屯卫由真定府(河北正定)徙至石城废县,建立开平镇驻军屯扎,东御外患,西护京师,成为明廷北方军事重镇之一。从此开始,至清康熙八年(1669年)将开平中电卫改为把总署,置开平汛,经历了266年的风风雨雨。 一、明代军事实行卫所制 明代“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史称卫所制。卫所制是明代最重要的军事制度,是军事制度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地理上结合的产物。卫所是独具文化特色的军事地理单元。明代初期,为了解决众多军队的粮饷问题,朱元璋下令将士屯田,在全国实行卫所屯田制。朝廷规定,每卫统兵5600人,长官为指挥使,正四品军事官员。下辖5个千户所,每千户所统兵1120人,长官为千户,正五品军事官员。下辖10个百户所,每百户所统兵112人,也就是112个军户,长官为百户,正六品军事官员年俸120石谷,是军队里的最低官员。每个百户所下辖2总旗,每个总旗下辖5小旗,每个小旗10名士兵。但总旗和小旗不属于军官编制。府县各卫归各省的都指挥使司(都司)管辖,各指挥使司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管辖。五军都督府平时不掌握军队,无权调兵任将,只有接到皇帝命令时,才有兵权,权力归皇帝。每个军户出一丁为军士,称正丁,军士有军籍。明朝军队不论官兵均实行世袭制,若正丁死亡,则由其子弟依次递补。军队任务是出征、防守、屯田平时军队屯田自养,进行操练。每个军丁屯田50至100亩。卫所军士平时三分负责戍边,七分负责屯田,军饷的大部分由屯田的收入支出。士兵的来源有四:有一部分是跟随朱元璋起义的从征兵,有从敌方投降的归附兵,有军民犯罪被谪发的所谓恩军(长生军),还有从平民中征调的垛集军。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全国都司17个,行都司3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329个,千户所65个。成祖后(1403年)增都司为21个,留守司2个,内外卫493个,千户所359个。兵额总数连屯田军在内达270余万人。至明代中叶,曾出现全国闻名的卫所、千户所和千户。 俞大猷(1503~1579年)出生于福建省一个世袭百户的军官家庭,他饱览经书、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身怀绝技,文韬武略非常人所及。凭着考中武举,由世袭的百户升为千户。后曾辗转多地任职,他一生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倭寇,每到一地总是平息盗贼,教化百姓,实以仁政,受到当地百姓爱戴。戚继光(1528~1588年)出生于蓬莱一个世袭千户的军官家庭,其父是人称“孝廉将军”的戚景通任职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继光在南方坚定抗倭,在北方镇守蓟镇,坚持不战屈人之兵方针,当了一品大员,在北方先后呆了16年。 明代中后期,屯田多被军官吞蚀,军士破产散之,所存无几。加之又无战斗训练,仅供地主、官僚役使,不能担任防卫明末屯政废弛。遂改为募兵代替,就是以雇佣招收形式募集兵员制度。 二、开平中屯卫的由来 《滦县志》载:开平中屯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置于沙岭,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徙至石城遂废县。”又载:“开平明之中屯卫也,原设口北宁沙岭,永乐元年(1403年),移置石城,元之义丰就地。”沙峪即宁沙岭,在今内蒙古闪电河南岸一带。这两段史料告诉人们,开平中屯卫是从内蒙古迁移而来,开平镇从此得名。 明初,朱元璋极为重视对北部元朝残部的防卫,在今内蒙古宁沙岭一带设立开平中屯卫,安排重兵把守。“开平”二字寓意开国平安。为什么到了明成祖朱棣时,将开平中屯卫迁至石城废县呢?分析起来原因有三。一是北部 边境经明军多次征讨,元军无力南侵,北边已经安定。二是明成祖迁都北平,原石城一带对他,对京都均很重要。明建文帝登基(1399年)之后,锐意削藩,在削平五王之后,直指时为燕王的朱棣。建文帝令其心腹谢贵任北平都指挥使,掌握军权,命张昺为北平布政使,掌握行政权,并将燕王府中的精锐部队调往石城一带,交由宋忠管辖命宋忠率3万重兵驻守石城县旧址。既掌握燕王府的精兵,又对北平形成包围之势,此时的燕王处境已危在日。然而派往北平监视燕王的张信却投向燕王,向燕王告密。正在途中的燕王,立刻与部下张玉、朱能率领仅能从古石城带出所管辖的800精兵,发动了“靖难之变”,星夜赶回北平起事,用计擒杀谢贵和张昺。永平府境内(今冀东一带)成了主战场,坚持打了4年仗。所以在越河-带留下燕王骑骏马跨过越河的传说故事,也留下越河及周边村庄的村名。之后,宋忠为激励士兵攻打燕王,诈称燕王将燕王府士兵的家属全部杀死。燕王闻讯,将士兵的家属放在前锋的位置。结果士兵们发现宋忠说谎,纷纷阵前倒戈。燕王大败宋忠,古石城落入燕王手中。燕王登基迁都北平后,视古石城为京都咽喉,将已经从内蒙古迁徙到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的开平中屯卫,又一次移驻到滦县西90里地的辽石城废县,开平镇建立,成为明朝北方军事重镇。 燕王朱棣发动了反对朝廷、消除藩王的靖难之变,从建文元年(1399年)7月,到建文四年(1403年)共打了四年。主战场在冀东一带,特别是永平府所属的滦州(包括石城县)、昌黎、乐亭、迁安、卢龙、抚宁等州县被糟蹋的满目疮痍,土地荒芜,人口流散,一片荒凉。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明政府组织了几次大的移民活动。永乐元年(1402年)江浙九省移民,永乐二年(1403年)移山西民万户,三年(1404年)移太原、泽、潞、辽、沁、汾等民户。唐山市郊区80%以上的村庄,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 为有效地组织移民屯田,明政府专门设立了屯田机构进行管理宣德四年(1429年)设立中田署,崇祯十四年(1641年)设屯田道于滦州。至明朝中后期,西起蓟州,中经永平府,东到山海卫的广阔地域里,都实行了移民屯田和军队屯田,从而扩大了耕地面积。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永平府各州县各类田地之统计数字:卢龙74026顷迁安125顷、抚宁7069顷昌黎397顷、乐亭2185顷、滦州(?)。 三、开平中屯卫的机构设置 据《明史成祖纪》记载:“元年(1403年)甲戊,高阳王高煦备边开平”“十七年(1419年),春二月、乙酉兴安伯徐亨备兴和、开平、大同”“十八年(1420年)秋七月,丁亥,徐亨备开平”“二十年(1422年)七月,治天下,任寅,郑亨、薛禄守开平”据此,明成祖将开平中屯卫从真定府移至石诚废县后,十分重视开平中屯卫新址,连续派遣王、伯等高级爵位的官员守备开平。由此看来,当时开平镇已与大同、兴和、天津、三屯营等,同为明朝北方边塞军事重镇,驻有重兵。 据《滦州旧志》记载:开平中屯卫设指挥使2人,指挥同知2人,佥事5人。下设5个千户所,正千户5人,副千户11人。百户32人。卫镇抚1人,吏14人。军卒5677人。屯田278顷,粮3348石,谷草8660束。正统年间 (1436~1449年),贻选户丁,三取其一,以充本州民壮(即民兵),共1191人,屯田1188顷。每民壮1人,授田1顷。每亩纳豆5升,共运边仓,州同知掌。关于开平中屯卫的资料留世很少,很难了解卫所的相关情况。对卫所军官人员,也只有支离破碎的点滴。 原籍河北大名府内黄县东昌固里村的尚氏,一世族尚瑾于明初从军济南卫所。洪武六年(1373年)调往燕山右卫所,后又调山海卫右所,屡立战功,在征战中负伤。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二世祖尚得替父代役。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奉命征讨永平府,在大宁白河沟之战获胜。后又率军在灵壁县交战中大获全胜。尚得先后升任小旗、百户副千户、正千户之职因战功卓著,洪武帝诰命一道,授尚得为武德将军,驻守开平中屯卫燕左石城晋升为正千户。随后又诰命一道,追封一世祖尚瑾为武德将军此时尚氏举家居住开平南门外护城河南侧建官邸,筑房屋,成为花园式建筑,人丁兴旺,家业兴盛,人们称此居所为“尚家花园”。名震一方的尚家,诗书传家世代沿袭。正德六年(1511年)六世祖尚志沿袭正千户。 祖籍安徽省泸州府无为县太平乡的孙氏老祖时万公,随称吴王的朱元璋北伐,向山东河南河北进军。具体的跟徐达北征,晋升为百户洪武元年(1368年)1月,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3月北伐军攻下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副千户、老祖时万公接到命令,落户屯兵农垦于浭阳(今丰润县)后营村卒于洪武十五年(1383年),诰封武略将军。二世祖敬嗣续授武略将军,副千户。永乐十一年(1413年)调开平中屯卫前所,此后随朱棣征战元军残部时阵亡。三世玉、四世镛、五世雄、六世麒麟到十一世明祚均袭副千户,诰封武略将军。 明成化二年(1466年),经都察院右都御史李公奏准皇上,派永平府通判段玑和忠义中卫副千户陈昶主持修缮开平城,将原来的土城保改建为砖石结构的城保。成化三年十月动工,至翌年五月十二日竣工。城墙周长9278尺,高23尺,底宽16.5尺,顶宽约6.6尺,城池为方形。城墙有上下通道,顶部外侧有女儿墙,设有垛口,可藏身向外射击城东西南三面设有城门北面无门。城堡外围四面开挖20多尺宽、10多尺深的护城河,于城门处装置铁索吊桥。整个城堡雄伟严峻,威武壮观。 清朝军官进驻开平后,明朝末年的几名下级军官向当权者报到,有名有姓的是百户孙宗仁表示臣服。 返回列表
47 《开平中屯卫》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作者:李树生 明永乐元年(1403年),开平中屯卫由真定府(河北正定)徙至石城废县,建立开平镇驻军屯扎,东御外患,西护京师,成为明廷北方军事重镇之一。从此开始,至清康熙八年(1669年)将开平中电卫改为把总署,置开平汛,经历了266年的风风雨雨。 一、明代军事实行卫所制 明代“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史称卫所制。卫所制是明代最重要的军事制度,是军事制度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地理上结合的产物。卫所是独具文化特色的军事地理单元。明代初期,为了解决众多军队的粮饷问题,朱元璋下令将士屯田,在全国实行卫所屯田制。朝廷规定,每卫统兵5600人,长官为指挥使,正四品军事官员。下辖5个千户所,每千户所统兵1120人,长官为千户,正五品军事官员。下辖10个百户所,每百户所统兵112人,也就是112个军户,长官为百户,正六品军事官员年俸120石谷,是军队里的最低官员。每个百户所下辖2总旗,每个总旗下辖5小旗,每个小旗10名士兵。但总旗和小旗不属于军官编制。府县各卫归各省的都指挥使司(都司)管辖,各指挥使司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管辖。五军都督府平时不掌握军队,无权调兵任将,只有接到皇帝命令时,才有兵权,权力归皇帝。每个军户出一丁为军士,称正丁,军士有军籍。明朝军队不论官兵均实行世袭制,若正丁死亡,则由其子弟依次递补。军队任务是出征、防守、屯田平时军队屯田自养,进行操练。每个军丁屯田50至100亩。卫所军士平时三分负责戍边,七分负责屯田,军饷的大部分由屯田的收入支出。士兵的来源有四:有一部分是跟随朱元璋起义的从征兵,有从敌方投降的归附兵,有军民犯罪被谪发的所谓恩军(长生军),还有从平民中征调的垛集军。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全国都司17个,行都司3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329个,千户所65个。成祖后(1403年)增都司为21个,留守司2个,内外卫493个,千户所359个。兵额总数连屯田军在内达270余万人。至明代中叶,曾出现全国闻名的卫所、千户所和千户。 俞大猷(1503~1579年)出生于福建省一个世袭百户的军官家庭,他饱览经书、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身怀绝技,文韬武略非常人所及。凭着考中武举,由世袭的百户升为千户。后曾辗转多地任职,他一生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倭寇,每到一地总是平息盗贼,教化百姓,实以仁政,受到当地百姓爱戴。戚继光(1528~1588年)出生于蓬莱一个世袭千户的军官家庭,其父是人称“孝廉将军”的戚景通任职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继光在南方坚定抗倭,在北方镇守蓟镇,坚持不战屈人之兵方针,当了一品大员,在北方先后呆了16年。 明代中后期,屯田多被军官吞蚀,军士破产散之,所存无几。加之又无战斗训练,仅供地主、官僚役使,不能担任防卫明末屯政废弛。遂改为募兵代替,就是以雇佣招收形式募集兵员制度。 二、开平中屯卫的由来 《滦县志》载:开平中屯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置于沙岭,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徙至石城遂废县。”又载:“开平明之中屯卫也,原设口北宁沙岭,永乐元年(1403年),移置石城,元之义丰就地。”沙峪即宁沙岭,在今内蒙古闪电河南岸一带。这两段史料告诉人们,开平中屯卫是从内蒙古迁移而来,开平镇从此得名。 明初,朱元璋极为重视对北部元朝残部的防卫,在今内蒙古宁沙岭一带设立开平中屯卫,安排重兵把守。“开平”二字寓意开国平安。为什么到了明成祖朱棣时,将开平中屯卫迁至石城废县呢?分析起来原因有三。一是北部 边境经明军多次征讨,元军无力南侵,北边已经安定。二是明成祖迁都北平,原石城一带对他,对京都均很重要。明建文帝登基(1399年)之后,锐意削藩,在削平五王之后,直指时为燕王的朱棣。建文帝令其心腹谢贵任北平都指挥使,掌握军权,命张昺为北平布政使,掌握行政权,并将燕王府中的精锐部队调往石城一带,交由宋忠管辖命宋忠率3万重兵驻守石城县旧址。既掌握燕王府的精兵,又对北平形成包围之势,此时的燕王处境已危在日。然而派往北平监视燕王的张信却投向燕王,向燕王告密。正在途中的燕王,立刻与部下张玉、朱能率领仅能从古石城带出所管辖的800精兵,发动了“靖难之变”,星夜赶回北平起事,用计擒杀谢贵和张昺。永平府境内(今冀东一带)成了主战场,坚持打了4年仗。所以在越河-带留下燕王骑骏马跨过越河的传说故事,也留下越河及周边村庄的村名。之后,宋忠为激励士兵攻打燕王,诈称燕王将燕王府士兵的家属全部杀死。燕王闻讯,将士兵的家属放在前锋的位置。结果士兵们发现宋忠说谎,纷纷阵前倒戈。燕王大败宋忠,古石城落入燕王手中。燕王登基迁都北平后,视古石城为京都咽喉,将已经从内蒙古迁徙到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的开平中屯卫,又一次移驻到滦县西90里地的辽石城废县,开平镇建立,成为明朝北方军事重镇。 燕王朱棣发动了反对朝廷、消除藩王的靖难之变,从建文元年(1399年)7月,到建文四年(1403年)共打了四年。主战场在冀东一带,特别是永平府所属的滦州(包括石城县)、昌黎、乐亭、迁安、卢龙、抚宁等州县被糟蹋的满目疮痍,土地荒芜,人口流散,一片荒凉。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明政府组织了几次大的移民活动。永乐元年(1402年)江浙九省移民,永乐二年(1403年)移山西民万户,三年(1404年)移太原、泽、潞、辽、沁、汾等民户。唐山市郊区80%以上的村庄,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 为有效地组织移民屯田,明政府专门设立了屯田机构进行管理宣德四年(1429年)设立中田署,崇祯十四年(1641年)设屯田道于滦州。至明朝中后期,西起蓟州,中经永平府,东到山海卫的广阔地域里,都实行了移民屯田和军队屯田,从而扩大了耕地面积。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永平府各州县各类田地之统计数字:卢龙74026顷迁安125顷、抚宁7069顷昌黎397顷、乐亭2185顷、滦州(?)。 三、开平中屯卫的机构设置 据《明史成祖纪》记载:“元年(1403年)甲戊,高阳王高煦备边开平”“十七年(1419年),春二月、乙酉兴安伯徐亨备兴和、开平、大同”“十八年(1420年)秋七月,丁亥,徐亨备开平”“二十年(1422年)七月,治天下,任寅,郑亨、薛禄守开平”据此,明成祖将开平中屯卫从真定府移至石诚废县后,十分重视开平中屯卫新址,连续派遣王、伯等高级爵位的官员守备开平。由此看来,当时开平镇已与大同、兴和、天津、三屯营等,同为明朝北方边塞军事重镇,驻有重兵。 据《滦州旧志》记载:开平中屯卫设指挥使2人,指挥同知2人,佥事5人。下设5个千户所,正千户5人,副千户11人。百户32人。卫镇抚1人,吏14人。军卒5677人。屯田278顷,粮3348石,谷草8660束。正统年间 (1436~1449年),贻选户丁,三取其一,以充本州民壮(即民兵),共1191人,屯田1188顷。每民壮1人,授田1顷。每亩纳豆5升,共运边仓,州同知掌。关于开平中屯卫的资料留世很少,很难了解卫所的相关情况。对卫所军官人员,也只有支离破碎的点滴。 原籍河北大名府内黄县东昌固里村的尚氏,一世族尚瑾于明初从军济南卫所。洪武六年(1373年)调往燕山右卫所,后又调山海卫右所,屡立战功,在征战中负伤。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二世祖尚得替父代役。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奉命征讨永平府,在大宁白河沟之战获胜。后又率军在灵壁县交战中大获全胜。尚得先后升任小旗、百户副千户、正千户之职因战功卓著,洪武帝诰命一道,授尚得为武德将军,驻守开平中屯卫燕左石城晋升为正千户。随后又诰命一道,追封一世祖尚瑾为武德将军此时尚氏举家居住开平南门外护城河南侧建官邸,筑房屋,成为花园式建筑,人丁兴旺,家业兴盛,人们称此居所为“尚家花园”。名震一方的尚家,诗书传家世代沿袭。正德六年(1511年)六世祖尚志沿袭正千户。 祖籍安徽省泸州府无为县太平乡的孙氏老祖时万公,随称吴王的朱元璋北伐,向山东河南河北进军。具体的跟徐达北征,晋升为百户洪武元年(1368年)1月,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3月北伐军攻下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副千户、老祖时万公接到命令,落户屯兵农垦于浭阳(今丰润县)后营村卒于洪武十五年(1383年),诰封武略将军。二世祖敬嗣续授武略将军,副千户。永乐十一年(1413年)调开平中屯卫前所,此后随朱棣征战元军残部时阵亡。三世玉、四世镛、五世雄、六世麒麟到十一世明祚均袭副千户,诰封武略将军。 明成化二年(1466年),经都察院右都御史李公奏准皇上,派永平府通判段玑和忠义中卫副千户陈昶主持修缮开平城,将原来的土城保改建为砖石结构的城保。成化三年十月动工,至翌年五月十二日竣工。城墙周长9278尺,高23尺,底宽16.5尺,顶宽约6.6尺,城池为方形。城墙有上下通道,顶部外侧有女儿墙,设有垛口,可藏身向外射击城东西南三面设有城门北面无门。城堡外围四面开挖20多尺宽、10多尺深的护城河,于城门处装置铁索吊桥。整个城堡雄伟严峻,威武壮观。 清朝军官进驻开平后,明朝末年的几名下级军官向当权者报到,有名有姓的是百户孙宗仁表示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