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开平的胡同》作者李树生(十)

发布时间:2021-08-19

图片

No.

01.

 

庙产兴学的三次浪潮

Xiumi tutorial

从18世纪末年至19世纪50年代,也就是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六七十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大地上形成3次“庙产兴学”的浪潮。唐山一带也跟随着如潮似水的潮流,兴起3次庙宇改学堂的热潮。

据记载,唐山一带兴办教育的时间始于清朝道光年间,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旧教育制度。办学形式有马家大寨村私塾、将军坨村私塾和岳各庄村、马家屯村、刘家胡同屯村、城子庄村义学等9处。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提出“庙产兴学”的办法。所谓“庙产兴学”,就是利用各地寺庙财产来兴办教育,包括庙产补助学费、寺庙为校舍等形式。“庙产兴学”的始作俑者是康有为和张之洞。1898年5月,康有为在《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析》中,建议将各地庙宇废除并改为学堂,首开庙产兴学之议。1898年6月,张之洞在《劝学篇》中亦提出:“必须全面改革教育,积极设置学堂,奠定地方基础教育的基础。其办法是征收全国数万座寺院、道观,利用其土地及建筑物,以节省巨额费用。其具体实施细则为:(一)将寺庙建筑物的十分之七辟为校舍,余者仍供僧侣道士居住。(二)寺院、寺田的收益,拨出十分之七作为学堂经费,余款为僧道膳食之资。”当时清廷痛感复兴教育的重要性,却苦于财源难辟,以致迟迟无法大刀阔斧地振衰启弊。康张的建议被光绪皇帝采纳,并下令不在祀典的庙宇悉改为学堂,全国各地随即迅速行动。

1903年,清政府颁发《钦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以后,始于今郊区的唐山市教育正式起步,废科举,兴学堂成为时尚。各地先后创办官办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刘家屯村推倒村头大庙的佛像,创建了唐山市最早的公立小学—刘家屯初级小学堂。至1911年,唐山市共有公办小学堂5所,即刘家屯初级小学堂,利用兴唐寺建立的礼尚庄初级小学堂,以及山西刘庄、马家屯、新立庄等初级小学。

维新变法失败后,“庙产兴学”虽被停止,但并未完全平息。1912年,学堂改称学校。进入民国时期,“庙产兴学”风波又起,甚至社会上出现了顺口溜:民国大改良,庙宇改学堂。1912年,开平镇在兴福寺建立滦州第二高等小学校、在白衣庵建立丰润县开平镇初等小学校。当时开平城东半部归滦县管辖,西半部归丰润县管辖。随后几年,有利用龙泉寺建立的龙泉寺高等小学校,双庙村利用南大庙建立的双庙初等小学校,利用冶里大庙建立的冶里初等小学校,利用真武庙建立的常各庄初等小学校,利用常兴庵建立的许家庄初等小学校,利用娘娘庙建立的西塔坨初等小学校,利用永善庵建立的女织寨初等小学校。整个民国时期,唐山市郊区各村镇建立初级和高级小学校49所,大部分利用了庙产。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教育先行,唐山市又掀起第三次庙产兴学的浪潮。开平城很快将碧霞元君祠、三官庙、老爷庙的佛像拉倒,在大殿里摆上课桌,在墙上刷好黑板,大殿变成教室,分别建成了东关小学、三官庙小学和南关小学。周边村庄把凡是能推倒佛像的庙宇,也改造成学校。村庄里没有庙宇的,就把村公所院里的闲房改成个教室,使用复式教学的方法,让适龄儿童都能就近上学。到1956年,唐山市郊区有小学81所,在校学生2.5万人。

在六七十年的时间里,三个朝代掀起了3次庙产兴学的浪潮,不仅节约大量建校资金,而且节省了许多建校必须占用的土地,加快了兴办教育的速度,还破除了迷信思想,推动中国基础教育和现代教育不断前进。

(原载《唐山晚报》2018年6月6日)

 

o.

042.

 

一座开平城   五教同光史

Xiumi tutorial

《开平区志》记载:“旧时开平寺庙较多。据20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统计,分布在全区各村镇的寺庙有80多座,其中以开平居多,素有18庙之称。这些仅是佛、道两教的,还有伊斯兰教的开平一街清真寺和夏庄清真寺,马家沟基督教堂和刘庄天主教堂,可谓五教庙宇齐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开平城内外建筑了各式各样的庙宇,建筑风格各异,使古城形成在京东较有名气的古庙群体。开平庙宇之多,建筑风格之别样,可称冀东之冠。全国各地的庙宇名称,所供奉神位之主人公,开平几乎全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五大宗教,在这里融会发展;释迦牟尼、元始天尊、穆罕默德、耶稣等宗师思想,在这里形成共同的宗教文化,“五教同光”。正如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讲话时,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在中国的“本土化”现象,说明文化融合对文明演进的重大推动作用。

(一)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20多年后,也就是北魏太安元年(455),开平区兴建第一座寺院王盼庄的石佛寺,视为佛教传入开平之始,唐代建筑礼尚庄的兴唐寺,双庙的南大寺、北大寺等6座;辽金年代修建城内兴国寺;明朝修建城中心的观音阁、东关的碧霞元君祠等。兴建庙宇的时间上自南北朝,下至清代,几乎不曾中断。体现了开平建庙兴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也反映了佛教在这里的繁荣兴盛,佛教中的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等四大菩萨,在开平的寺庙中均有供奉。许多高僧大德在此主持寺院,弘法论道,授徒讲学,布施民众,普度众生,有求必应,使之成为佛教传统传播的鼎盛地区。这些庙宇均有僧人主持,只有一座位于福安二条西头的白衣庵由尼姑主持。出家人以“庙地”(也称香火地)为生活来源,没有庙地的则以收取各界人士的捐赠和香火费作为生活。开平镇住僧人最多的是明代一位道台主持,在西门外1里处路北修建的灶君庙,有大小和尚20多人。民国25年以前,庙里的主持是沙义和沙贵,掌管灶君庙的佛事和僧人,管理100多亩庙地,还负责城中心观音阁上平日里的报时,暮鼓晨钟。

旧时开平境内多数民众信佛,在家里供奉金质的铜质的、木质的、陶瓷等各种材质的佛像,平时在家里上供烧香,正所谓“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在定期举行的各种庙会上,信奉佛教者上庙烧香敬佛,求福祈寿。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次庙产兴学中,许多庙宇被拆除,改办为学堂、学校。50、60和70年代又人为的拆除几座庙宇,开平的古寺庙全部被拆毁。

虽然佛教有形的庙宇不复存在了,但并不影响开平人信奉佛教,因为佛教文化已经渗透融汇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律师”“刹那”“方便”“执著”“虔诚”“大无畏”“开眼界”等大量词汇,都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随之产生,并逐步走向人文化、世俗化,且为社会大量应用的。就连描写男女爱情时所用的“心心相印”,以及校园里流行的“导师”“作业”等用语,也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至于由佛教文化所派生的成语典故,如“大千世界”“一尘不染”“三生有幸”“心地洁净”等等,更是数不胜数。

进入新世纪。开平区的佛教得以发展,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佛教文化用品市场兴起,在开平城乡建立起十几个佛教文化用品商店。商店经营者多数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作为联系佛教信仰者的一种方法,给大家聚在起说佛诵经创造条件。二是作佛教功课的人逐渐增多,几个比较合得来的佛教信仰者,选定一个家庭点,定期集中做功课,全区这样的活动点不下几十个。三是居士人数多起来,开平城西路北头,有夫妇二人均是居士的孟氏夫妻,建立了一个居士家,设居士厅堂,专门接待各地居士来此念经上香拜佛做功课。四是2016年春天,唐山凤凰花卉建设了一座万佛塔,佛堂面积120多平方米。每天定点开关佛堂,为每位作功课者准备佛教知识书籍,传播佛教文化,有本地居士来带领大家做功课。两年来每天来佛堂做功课、上香求佛者总有十几个人,赶上每周三、周四花卉的集日,就会有二三十人。

(二)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是中国国人文化催生的,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年)由张道陵倡导于鹤鸣山。道教以道家学说为主干。道教思想完全继承了中华民族古代原始宗教之血脉,同时融合医学、巫术、文学等各种专业的学问。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深厚的内涵,开放的胸怀,一直在引导着开平人。开平西门外大街路北100多米处,古时曾有一座道教庙宇,坐北面南,占地面积6亩左右。在临街的第一层殿门飞檐下的门额上,用磨制的砂砖砌成一块5尺长、2尺宽的匾,匾中有凹刻的“玉清观”3个大字。第二层大殿是三清殿,门额上有块书写“玉器化三清”的匾额。殿内正坐上,有6尺高的三清塑像,分别是玉清、上清和太清,玉清居三清之首,是道教中地位最高的神,庙宇名称由此而得。绕过三清殿,到达本观的北部,有一座规模较小的老子殿,殿内是老子神像。相传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教学说的创始人。玉清观住有出家道士,道务活动多为丧事做道场,为亡灵诵经超度。每棚经道士32人,半棚经16人。20世纪60年代初,玉清观的佛像被推倒,殿堂改建成唐山市郊区卫生局的办公场所。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玉清观的所有建筑全部被摧毁。

2003年,唐山市道教协会会长等人筹资5000多万元,重新修建了一座玉清观。异地复建的玉清观坐落在开平老城北门外,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余亩,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207年5月31日,隆重举行开平玉清观复建竣工暨神像开光典礼。唐山市道教协会的办公地点设置在这里。

复建的开平玉清观是四柱三间双重楼巨大牌楼,面南背北,双重顶帽。牌楼正面手书“玉清观”3个鎏金大字。进了山门,由南往北依次是4层大殿,均在同一条中轴线上。第一座是灵宫殿,门柱上有一副对联:“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有报,如影随形”。殿内塑有大灵官王善的神像,护法神方角、耿通守卫在王善两边。第二座殿是文昌殿,一副对联“金榜题名高中魁首;仕途禄位独占鳌头”形象的点化了“文曲星”的身份。殿内塑有文昌帝君之神像,右边是山神,左边是土地。文昌帝君以教导世人“行善积德、行善得福、读书有成、知书达理”而闻名。第三层殿是玉皇殿,殿内塑有玉皇大帝之神像,右边有侍女、二郎神,左边有书童,托塔天王、哪吒护卫两侧。最后一层大殿是主殿三清殿。殿内正位自右向左供奉着道家最高神位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三清神像两侧对联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复建后的玉清观雕梁画栋,红墙绿瓦,苍松翠柏,雄伟壮观,古式建筑风格与浓厚的道教文化凝聚在一起。目前是河北省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道教洞天福地之一,被誉为“京东第一观”。2016年,玉清观完成“爱国爱教荣誉展室”建设,11月29日,唐山市民宗局组织全市五大教派到这里参观,进行经验交流。

图片

 

(三)

伊斯兰教在中国旧称“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是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一神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七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十四世纪初传入开平一带。于是,先后建设了两座清真寺。

夏庄清真寺。明宣德一年(1426年),回民随移民传入今开平区洼里镇夏庄村。经历代繁衍生息,成为境内乃至唐山市最大的回民聚集村。明嘉靖年间首次建起夏庄清真寺,后毁于火灾。清乾隆十年(1746年),在虔诚教徒穆氏募捐的土地上,重新修建清真寺。同治、光绪年间扩建,光绪二十一年(1862年)再次扩建。经几次扩建,到1938年,清真寺占地面积20余亩,还建起了8间房的夏庄回民义学寺堂,称京东第一大寺。寺内悬挂清乾隆十五年穆提督送的“清真古教”,及乾隆年间翰林王文绍亲笔题写的“造化人缘”和“认主独一”金字匾额各一块。1948年12月12日唐山解放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夏庄清真寺的宗教活动正常进行。1958年宗教改革,夏庄清真寺始终保持正常的教务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内宗教活动停止,清真寺被生产大队的副业占用,1970年1月4日因用火不慎将寺内所有房屋烧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落实党的宗教政策,1980年夏庄大队出资和教徒集资,对清真寺进行维修,筑起围墙,成立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招聘海里凡、四师傅、五师傅,恢复了宗教活动。90年代,对清真寺又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修缮。重修后的清真寺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主体大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寺院中间有一座长4米、高2米的黑色瓷板砌就的影背,影背正面是“夏庄清真寺”5个隽秀的金色大字,令人肃然起敬。影背背面,上侧是中共唐山市委书记梁志忠题写的“爱国爱教”4个字,下侧刻着唐山市政协秘书长杨俊起撰写的建寺碑文。

清真寺坚持每礼拜过主麻日,300多名虔诚教徒参加,大的节日教徒派代表参加。据考察,从1886年至1989年,共聘任阿訇27任,前后共有进寺乡老63名。1994年4月24日,丁国谦阿訇随中国朝觐团前往沙特阿拉伯麦加朝觐;2004年,常致远阿訇前往沙特做完朝觐功课,圆满了五项功修。

开平清真寺。开平自明代建镇以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聚集了许多回族居民。明嘉靖二年(1523年),在开平东门外一街李家胡同南口处始建开平清真寺。虽然初建时殿堂房舍较为简陋,却是京东地区历史悠久、规模宏丽的清真古寺。时任开平中屯卫指挥使官员送“独一无二”匾额,悬挂在大殿前抱厦上方。清光绪二年(1875年)至二十三年(1908年)又多次进行修缮,建成中国传统宫殿模式的殿堂。时任通永镇(管辖通州至永平府的军事组织)镇守使王怀庆送“清真古教”匾一块,悬挂在门楼上。大门两侧的对联是:“一点虔诚朝圣主,千秋俎豆诵清芬”。开平清真寺成为开平和马家沟地区回民开展教务活动的集中场所。1935年,土耳其阿拉伯中学校长买尔苏木曾来该寺访问。20世纪20至80年代,先后有8任阿訇驻寺,经常组织开马地区的教徒进行礼拜、过主麻节及参加每年的斋月活动。“文革”初期,清真寺的古物包括历代大匾额、石碑等被破坏,寺内“古兰经”和其他物品被烧毁。1976年7月28日,古寺毁于唐山大地震。

图片

 

1979年,开平镇政府和开平一街筹款及教众集资,在原寺址重建清真寺。建立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推选出9名委员(内称乡老)。1990年又重新修缮,2004年4月又筹资100多万元,对清真寺进行改造扩建,请人重新设计了阿拉伯风格的新式清真寺,总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拓展的大殿可容纳300余人聚礼。新寺的落成让唐山市广大穆斯林和各界人士所瞩目。也曾接待过全国、省、市穆斯林的来访。80年代以来,历任驻寺阿訇曾被推选为开平区政协委员、常委和唐山市民委委员。2016年,开平清真寺建设了“伊斯兰文化展示室”,引起唐山市民宗局的关注,组织全市五大教派来清真寺参观学习。

 (四)

基督教于公元一世纪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今日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地区)。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2000年统计全球约为20亿之多,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随英国人在马家沟办煤矿传入开马地区,遂在开平城乡、附近的医院、学校、员司房及矿区发展教徒,组织教务活动。当时教徒活动点有马家沟基督教会、开平福音堂、东缸窑复临安息日会等多处。据1953年统计,境内有教徒260人。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教务活动停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基督教活动逐渐得到发展。2006年6月,栗园基督教堂破土动工,10月竣工,开平区第一座基督教教堂落成。教堂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其中主教堂240平方米,祷告室、主日室、接待室等配套设施计210平方米,耗资33万元。2008年12月,栗园基督教堂举行开堂仪式,唐山市基督教协会、开平区民宗局、栗园镇领导和500多名信众出席。目前开平区有基督教徒400左右人,主要分布在栗园镇栗园村、小佛头、郑庄,开平镇中八里村、中屈庄村、前陡河村、后屯村,郑庄子镇寨子村,洼里镇古楼庄村,有基督教活动场所十几个点。

(五)

天主教亦称“罗马公教”或“加特力教”,基督教的一派,与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曾于元代传入中国,后中段,又于明末(十六世纪)传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滦州麻湾坨传入开平境内栗园乡刘庄村。该村教徒刘占首任天主教会会长,奉献自有的7亩土地修建了教堂,先后四代人主持教务,积极发展教徒,方圆十数里内的村庄信奉天主教者百余人。滦州麻湾坨教堂的神父曾多次到刘庄教堂讲经,每逢“瞻礼”参加者不下百余人。民国年间因战乱教务活动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至1953年辖境内有教徒36人,主要分布在七八个村镇。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教务活动停止。

1981年恢复教会组织以来,虔诚天主教教徒不远几十里地,到唐山天主教堂守“瞻礼”。1986年,刘庄教会扩大范围,除境内栗园、马各庄、寨子、北泉河头及荆各庄矿、二十二冶、陡河发电厂矿区外,又将滦县的西营拨子以及丰润区的金川院、殷官屯等村划归刘庄教会管理,共有教徒834人。1990年1月,开平区政府、栗园乡政府和刘庄村委会出资出料,重建150平方米的刘庄天主教堂。2003年、2008年,开平区政府和唐山市天主教总会又出资20多万元,为教堂进行整体装修,并扩建工作室6间,使教堂有了比较好的环境。
 

No.

43.

 

开平贞节牌楼

Xiumi tutorial

图片

 

在老开平城东护城河东转角的西北侧、今开平东城路与普光道交叉口的西北侧,原有始建于民国十一年的座贞节牌楼,是世居开平的孙墨琴弟兄为报其母养育之恩,在庆母亲80寿辰之际所建。从建筑结构到工艺特色,称得上京东之首。再加上当时一些权贵名人的题字和石刻,更是锦上添花。令人惋惜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初始就被破了“四旧”,京东第一牌楼在古城开平彻底消失。不过,牌楼独特的建筑结构,精湛的石雕艺术和精美的匾额题字、楹联,却永远保存在开平的文史资料中。

孙氏家族落户浭阳

孙氏家族祖籍安徽省庐州府无为县(1912年改为县)太平乡。孙氏老祖时万公(?一1383年)随朱元璋北伐,跟徐达、常遇春北征,在战场上锻炼成长,逐步晋升到百户候。虽然是军中低级军官,但能由普通士兵晋升到百户候,在明朝军事制度下,也并非容易。洪武元年(1368年)1月,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3月北伐军攻下大都,元朝灭亡。老祖时万公接到命令:落户屯兵农垦的漢阳(今丰润县)于后营村。于是,孙氏家族迁徙而来。老祖时万卒于洪武十五年(1383年),诰封武略将军。二世敬续授武略将军,永军卫副千户,永乐十一年(1413年)调开平中屯卫前所,此后随朱棣征战蒙古时阵亡。从三世至十一世,都有族人沿袭副千户,诰封武略将军。清代,从雍正八年(1730年)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129年间,有17人担任全国各级地方官员。

孙家迁居开平

清朝末年,随着开平矿务局的兴建和开平火车站的建设,开平商贸业获得了大发展的机会。后营村孙氏家族的门支,寻找向外发展的空间。十八世孙克孝(1845-1884年),字仲兰,迁移到开平七街谢家胡同居住。少年得志,曾中秀才。以教书为业,家境不算富裕。中年亡故,身后遗四子,遗孀李氏夫人除肩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以外,还专心致力于孙氏兄弟的学业追求。长子孙绍棠和次子孙振堂(号墨琴)均中秀才,三子孙福棠和四子孙纾棠均无功名。孙氏兄弟的姑父姓王,曾任永平府尹,后任长芦盐运使,包办京东地区盐务。因其膝下无子,孙绍棠常住其家,一面尽侄子之孝,一面帮办盐务。

孙振堂(1875年—解放前夕)字墨琴,学识渊博曾在密云县教过书。后在某县出任典狱使,因看管不善两个犯人越狱逃脱受牵连,被捕入狱。经长兄绍棠花钱运动,才保释出狱,落得个丢官罢职,解甲归田。墨琴回乡后,被开平商界推选为丰滦商会会长。因光绪年间开平以南北大街为界,东半部归属滦县管辖,西半部隶属丰润县统辖,故联合建立丰滦商会。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六月,时任长芦盐运使的周学熙,受命在天津城内玉皇阁设立北洋滦州官矿有限公司,并于次年先后开凿了马家沟和赵各庄两矿,五月学熙出任滦州矿务公司经理。决定筹集白银200万两,100两为一股。孙墨琴在马家沟矿有股份投资,任董事会董事实行年薪制,收入颇丰。后来又与人搭伙在开平闹市区开办“福承裕”杂货铺。在开平和马家沟一带置办一定的房产,格外引人的是购置了开平东关内南侧的一所同宗宅院。

原院落坐南朝北,其建筑颇有官宅之势。院长180米,宽30米。门前三步石阶,有上马石下马石。门口东西两侧竖着4根旗杆,旗杆装在方5尺高石制夹子里,外用铁箍加固。旗杆上部悬挂木质方斗。大门洞内左右端坐两只石雕狮子。门楣上方有书写“武魁”二字的一幅横匾。表明孙家从一世到十一世均为副千户、武魁将军,十二世、十四世在雍正、乾隆年间曾是恩科武举人。大门上方一块横匾上书“大夫第”三个大字,按着清朝相关规定显示,祖上从十世至十五世,代代有在朝诰封的奉政大夫文林郎、修职郎、举人、进士等四品以上的文职官员。墨琴一家人住后,除保留门前的“荣耀”外,又在二门上方书写自家表记“承露堂”。后来又在客厅悬挂起孙中山、徐世昌、段祺瑞等人所书匾额。此院落在开平解放后,由开平公安分局、开平法庭占用办公。老三福棠和老四纾棠依靠其姑父与时任邮政部长张佩伦的关系,参与了津东邮政业务,福棠任开平邮电所所长,纾棠任天津邮政局驻唐山巡视员。

孙氏兄弟集绅士商人于一体,经过几年经营,令开平和京东人士刮目相看。孙墨琴久居开平,又积极参与开平及京东地区各项公益事业,再加上广泛的社会交往、人脉关系及乐善好施的行为,为人豁达大度。以此周旋于开平上流社会,但同时尊重平民百姓,故成为社会贤达,时有孙二老爷之美誉。据老人们回忆,1935年春节前,河省国民政府要对炕席、锅盖、笤帚等农副产品加税。此类产品皆出自农民之手,正值年关,闹得广大农村人心惶惶。为此,开平、稻地,儕城、榛子镇等京东四大名镇公推墨琴为代表,前往省城请愿,要求减免此税。适逢国民党32军军长兼河北省主席商震将军有事来唐,召孙墨琴在唐山会面。墨琴依召前往,投进名片后,商震亲自迎出二门,令坐等接见的人们疑惑不解。事后,商震返回省城,下令追回已张贴的加税布告。墨琴为京东乃至全省劳苦大众办了一件大好事,自此更是名声大震。另外,民国初年主持修建了开平南门外护城河上的一座石桥,亲自题名“普光桥”,打通了开平城内外。

孙墨琴能诗善文,有一年清明节去拜竭位于开平二街的赵家祠堂,为赵信五先生遗像摄影并题诗:

石城望族,矿界豪英。襟怀磊落,风度端凝

恢宏旧业,富甲滦平。急公好义,民到今称。

面兹先哲,皎皎铮铮。宜其后坤,丕振家声。

建筑牌楼

孙氏兄弟为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在孙母80寿辰大庆前夕,不惜出巨资,决定为其母立一座贞节牌楼。牌楼选址在开平护城河东南角的西北侧,现东城路与普光道交叉口的西北侧,当时是开平集日繁华之地。民国十一年(1922年)秋牌楼开工,工程浩大,最后各石雕部件动用马家沟矿大型吊车组装,次年春竣工。

牌楼面南背北,以木结构手法,构成一座三间四柱三重楼的石结构建筑。牌楼以石刻件为主,兼以铁梁、铁板连接,层次有序。整座牌楼气势雄伟,工艺精湛,风格独特,是古老的石雕艺术与现代文明巧妙的结合。牌楼选料精良,所有石料均呈青白色,本地称这种石料为槽石。

牌楼主楼高5米,跨度3米,两侧配楼高4.5米,跨度2米。牌楼的石梁、石柱各为一巨石拼成,均成长方形。石柱宽0.6米,石梁略宽于石柱。牌楼上方,两道石梁各夹有一块牌匾,顶梁上方呈房脊形。南北两坡石椽相排石瓦相对,鳞次栉比,巍巍壮观。牌楼四角各雕有一只石凤,显示牌楼仪表的尊贵。主楼正中立一长方形石碑,石碑上方瓦檐扣拢,石碑南北两侧刻有四个红字“荣典之玺”。据査,“荣典之玺”是当时民国大总统曹锟封赏平民之印章。此印章称为该牌楼的镇楼之宝。

牌楼座梁下部各有一道铁梁烘托,牵引牢固。底梁、顶梁及石柱上刻有龙凤、鹤鸟、太阳、祥云、流水、花饰及图形。牌楼根部,巨大的夹杆石两侧相抱,铁板将夹杆石紧紧相连。东外侧和西外侧又各有一夹杆石,石上各具只石狮,共有四对石狮。所不同的是南面卷毛狮子依柱而坐,北面披发狮子相背而坐。南北狮子阴阳吻合,相映成趣,栩栩如生。牌楼南北两侧各置上马石数方,供人们观赏时休息。牌楼楼基巨石铺就,上下左右浑为一体,占地面积75平方米。

整座牌楼气势雄伟,古朴大方,除精美的石雕艺术外,当时的达官显宦为牌楼题写了匾额楹联。其中主楼北面的匾额是时任民国大总统曹锟所题“仪表有经”,牌匾正中刻有曹锟之印章;时任直鲁豫巡阅使的吴佩孚所题矢冰断杼”雕刻在东配楼;时任蓟榆镇守使的殷本浩题“节烈松筠”刻在主楼南面;时任直隶总督王成斌所题“功深画狄”和滦县县长孙荣滨所题“追踪孟母”刻在西配楼。除横匾外,双庙村的清末举人周祉为四根石柱的南北两侧手书四副楹联:华衮应褒有光国牒,柏舟烈节咸仰女宗;芝兰擢秀慈云暖,松柏凌寒大节坚;宣文采樵欧母画获,恒嫠行义巴妇怀清;画像甘泉千载事,无波古井生心。纵观整体牌楼,石雕艺术巧夺天工,题字端庄严整,被人们誉为京东第一牌楼实不为过。位于牌楼东北方向、相距200米的一条小街以此而得名牌楼街。

孙母八十寿辰(农历二月二十五)前牌楼落成,孙氏兄弟大摆筵席,为其母祝寿暨牌楼落成举行庆祝,上至权贵下至乡绅都来祝贺。仅此一项就花费银元近两千元。几年后,孙母亡故,孙家为其母大办丧事,领魂、送纸、发丧等均在牌楼前举行。商震及一些达官显贵纷纷送挽联挽帐,孙家为这些活动拍照摄影,印在讣告上,分发各地。

孙家衰落

修筑牌楼和为孙母祝寿及孙母亡故大办丧事,使孙家元气大伤,再加上日本侵华进关后,战火纷纷,政局动荡,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致使孙氏家道中落。弟兄们分家时,已是债台高筑。日本人占据开平后,孙墨琴从商会会长的位置上下来,失去了重要的生财之路和政治上的立足点,此时的“孙二老爷”已徒具虚名。至解放前夕,除老三孙福棠健在而在外地谋生外,其他哥三个已相继故去,孙氏家族彻底解体,声震京东的“孙二老爷”渐渐被人们淡忘。土改时期,孙家后人仍然住在开平七街,被定为中农成分。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的封建礼教不再受到推崇,贞节牌楼也失去昔日的威严。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座充分体现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宏伟建筑,在“文革”初期被破了“四旧”,京东第一牌楼在开平古城彻底消失。

 

No.

044.

 

开平火车站

Xiumi tutorial

在贯穿关内外的京哈铁路线上的唐山站,向东相距9.2公里处,有一个开平火车站。在过去客货两运时,虽然是三等小站,却建站历史悠久,迄今已经穿越了130年。

图片

 

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运营铁路一唐胥铁路(东起开平矿务局煤场,即今唐山矿,西至胥各庄煤码头)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十一月建成通车。光绪十二年(1886年)李鸿章招集商股,成立“开平铁路公司”,收买了唐胥铁路。光绪十三年(1887年),开平铁路公司改名“中国铁路公司”,继续修筑铁路。光绪十四年(1888年)往西延伸到天津,往东延伸至开平。光绪十六年(1890年)往东延伸至古冶,此时全长160公里,称为商路。光绪十七年(1891年)三月“奉旨开办关东铁路”,并在山海关建立了“北洋官铁路”,因商股不足,每年由户部筹拨银120万两,另从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福建等省,每省各拨5万两,共拨银200万两。光绪二十年(1894年),铁路自古冶向东延伸至山海关,长125公里。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铁路向西延伸至北京。至此,单轨的京山铁路全线贯通,成为中国铁路运输大动脉。

在铁路施工过程中,北洋大臣李鸿章奏派记名提督周兰亭、直隶候补道李树棠,在沿途分设工程局,逐段兴修,是为官路。并聘请英国人金达为总工程师,李吉士、狄连德、穆和德为副总工程师。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山海关向东修至奉天(今沈阳)皇姑屯,称京奉铁路。民国18年(1929年)后,改称北宁铁路。全国解放后,将全线称为京哈铁路。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唐山火车站东(偏北方向)9.2公里处,开平古城南(偏东)1.5公里的位置,兴建开平火车站,当年建成单轨铁路线。站台设在铁路线南侧,站台南侧从西往东建有候车室、售票处、行李房、办公室等,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是三等站。货场设在办公区东部,货运主要物资是煤炭、矾土、沙石、白灰和粗瓷大缸等陶瓷制品。装卸工人就近从农民中招用,以距离车站最近的开平一街、陈庄村、岔道村为主组成装卸队有装卸任务召之即来,完成任务挥之则去。开平站货运业务兴旺时期,日办理货运列车145列,日均装卸车皮187辆,年发货量340多万吨。京哈铁路全长2344千米,全线通车后,开平站年均客运旅客发送量14万人次,日均380余人次,通行客车4对。进入新世纪,开平站停止客运,变成单一的货运站。

图片

 

中国自建铁路初期,建设的是单轨,火车来回都是走这条线。在沿途中间站或小站,设有多股道岔,可以停留避让。就是设置复线以后,慢车需要给快车让路,也采取慢车避让的措施。

开平火车站铁路网附有一条企业自己投资修建的专用铁路线。最初是马家沟煤矿建设专线,后来荆各庄煤矿在半路上接入专线,再后来陡河发电厂又衔接上专线。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六月二十三日,滦州北洋官矿有限公司(滦州煤矿)成立,开凿了陈家屯(今鞠家岭)、马家沟、赵各庄等矿,出煤顺利,销路很好。为了通过铁路向外运输煤炭,马家沟煤矿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自已投资向开平火车站建设了一条煤炭运输专用的单轨铁路线,起点矿煤场,终点开平车站货场,长5公里。除自备足够的车皮以外,还准备了一节客车车厢,用于从开平站接送乘坐“唐山短”的职工,平时职工称其为“花车”。人民政府接管马家沟矿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该矿生产的煤炭绝大部分纳入计划分配。纳入计划分配部分的对外运输,由铁路部门统一调配车皮。企业自销部分由矿上自备10节车皮,每节载重30吨。每年产出130万吨煤炭,均通过铁路专用线运往全国各地。铁路专线、机车、车皮运输等,由矿营运科管理。上个世纪末期,马家沟煤矿企业改制,新业主经营20年左右后闭矿,营运了将近120年的开马铁路专用线停运。

开滦荆各庄矿于1958年4月开始凿井。1959年,主井因裂隙涌水停工,1962年全矿停建。1970年恢复凿井,不断出煤。1973年11月,在陡河水库西侧,建设以水库作为冷却水源的大型火力发电厂。四期工程完成后,陡河发电厂总装机容量为155万千瓦,年耗煤炭900万吨。确定以吕家坨煤矿供应煤炭为主,建设了一条吕家坨煤矿至陡河发电厂、全长24公里的单轨煤炭运输专用线。同时,又建设了一条陡河发电厂至荆各庄煤矿、再往南到马家沟煤矿衔接开马铁路。从马家沟煤矿延伸至陡河发电厂,全长7公里。

开平火车站至陡河发电厂的铁路线上,有3家企业,均要自备机车(火车头)。作为专用铁路,既然是开平车站铁路网的组成部分,就要按着开平站的管理办法运营。还要分别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保证完成企业自身的运输任务。

(原载《唐山劳动日报》2019年6月3日)

 

No.

045.

 

水库脱险

Xiumi tutorial

每当春天东风劲吹的日子,我便情不自禁的回想起55年前,在陡河水库遇险、脱险的惊心动魄的一幕。

1956年,唐山市修建了建国后河北省第一座大型水库一陡河水库。涉及双桥乡9个村迁建,各村均采取村庄整体后移的方法。水库东岸的8个村往山脚山坡方向搬迁,水库西岸的安家庄向水库西北方向后移。第一期工程完工后,开始拦洪蓄水,给东西两岸的往来造成了极大困难。双桥乡机关、信用社、供销社、粮站、乡诊疗所、教育中心总校等,都设在水库东岸,各类工作人员去往位于西岸的安家庄村,或是安家庄村干部到乡里开会、到供销社和信用社办事,或是两岸农民互相走亲访友,都要通过水库。否则,就要往南或往北绕过水库南北十几里路而行。为了解决库区两岸的往来,安家庄村打造了两条中型木船,安排4名社员当了艄公,专业做撑船工作,由村里记工分。他们每天比社员早出工晚收工,只要不是风天雨天和冬季水库结冰,必须坚持出工,很是辛苦。水库两岸没有固定的建筑码头,而是由艄公根据库区水位变化,确定在水库最狭窄处。这两条船作为交通工具,穿梭在两岸之间,无论生人熟人一律不收费,自行车也可以推上船。好天气顺风顺水,单程行船需要半个小时。但赶上轻微逆风,艄公不仅多费力、行船慢,还要多用时间。如果遇到大风,则要停止航行。

1964年春季的一个早晨,阳光明媚,东风习习,我和公社宣传委员老王一起去安家庄工作。我们骑上自行车到了大柳树村西头的临时码头,顺利登船西行,水库里波光粼,桨声钓影。下船后又骑5里地的自行车到了村里。紧张的工作一天了,下午4点钟,老王同志说:“外边东风刮得大起来,照这么刮,一会儿还要大,咱们赶紧撤吧!”于是,一边把钢笔、笔记本装进书包,一边对书记、大队长说返回公社的话,他们说走不了就住下,我们说没有船就回来。

我们顶着风,很费劲的骑车东行,老王说看样子收船的可能性很大。果不其然,当我们赶到水库西岸时,看到两条摆渡船缆在岸边。怎么办?老王很有信心的表示,他从小生活在水边,开过船,咱们自己过水库。他解下条船的缆绳,把自行车搬上去,拿起木浆,很像样的划起来。开始,摇晃晃荡荡的木船,虽然前进的慢,但能够东行。当划到水库的三分之一时,风刮得大了,木浆好像使不上劲了。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风何尝不是如此,“逆风行舟,不进则退”?船不能前进也就罢了,但不前进则要倒退。老王倒还沉的着气,让我拿着一条木浆,告诉不必摆动,只是把木浆放在水中,掌握一下平衡。平时没有多少体会,此时才感到从东南山口刮过来的东风很硬。现在不是要求船前进,而是如何控制木船不在水里飘悠。经过在水中一个多小时的拼搏,我们已经显得筋疲力尽了。东风把太阳刮到西山后头去了,天逐渐黑起来。浪涛不断拍击木船,木船起伏颠簸的厉害,不留神,木船被快速刮转方向。突然,木船一甩头向西北冲去,扎在一座裸露的土丘旁,这倒使我们停止了挣扎的心。

这时缓过神来向水库南部很远处一眼望去,只见波涛滚滚,却不见一只渔船。我们合计着,如果能够有条渔船过来,就算有救了。说来也巧,正说着话,就见水库南部水面上似乎有一叶扁舟在摆动,我们喜出望外,立即发岀求救的呼喊。小舟显现的越来越大,是向我们靠拢的样子,让人感到十分兴奋,但却觉得渔船行驶的太慢老王说:“有救了,耐心等一会儿吧!”天即将黑下来的时候,两个青年人驾驶着渔船来到我们跟前。老王认识他们,告诉了我们遇险的经过。他们说:“上午我们把渔网下在水库南部,下午刚来就发现你们,没顾得上看渔网情况,就直奔这里来了。天已经黑了,赶紧上我们的船吧。”我担心摆渡船怎样处理,他们告诉不用管了,会处理好的。他们驾驶小船东行,风势减缓。人家轻松的摇动双浆,小船推开波浪,轻快的前行。到达东岸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下船时,我们表示千感谢万感谢,他们却淡然的回答没有什么。

当我们骑自行车赶回公社机关时,食堂已经开过晚饭。大师傅问怎么回来这么晚,我们讲述了水库里惊人的幕。50多岁的付师傅说:“你们俩命真大,又遇到贵人,闹了个有惊无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