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的工厂汽笛声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刚刚获得解放的唐山百废待兴。解放前夕,位于市区东部陡河两岸的唐山建筑陶瓷厂、唐山钢铁厂、唐山发电厂、唐山华新纺织厂、唐山启新水泥厂、唐山陶瓷厂等几家工厂,有的停产半停产,有的濒临倒闭。人民政府接管城市后,积极组织企业检修机器设备,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千方百计地招聘职工,很快就有万儿八千人走进工厂就业。那个年代,大多数家庭没有钟表,百姓掌握时间的方法就是使用旧时的计时单位时辰,凭经验看太阳判断时间。工厂恢复生产后,为了让工人能够掌握起居和上班时间,便用汽笛向社会传送一个准确时间。每天3个时间段响汽笛,早晨3次,6点钟第一次是起床;7点钟第二次是上班族、中小学生启程,当时工人很少有自行车,全是步行,就是相距10里、8里路,也靠一二一;8点钟是工厂开工、学校上课、商店开门、机关办公。中午12点响一次,是中午下班、下学时间。晚上6点响一次,是工厂管理人员下班。由于几个工厂掌握的时间相差无几,所以到响汽笛的时候,此起彼伏,一年365天风雨不误,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令人振奋。
每天清晨,数家工厂高亢的汽笛声(百姓俗称放汽),将人们从睡梦中唤醒,新的一天就被汽笛声撩开了序幕。曾几何时,这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唐山人,完全被新的作息规律所控制。人们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规律,于是工厂的汽笛声成了人们的时刻表。没有钟表和手表的人家就以此为准,而极少数拥有钟表的人家,也认为工厂响汽笛音的时间准确,都要按着汽笛声来校对时间。那个声音响亮而浑圆,方圆数里都能听得见,整个天空都充满着它的声音,成了当时唐山的一景。每当听到这个声音,人们都会感到唐山工厂的一派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显得工厂富有生气。
据介绍,工厂的汽笛声是用蒸汽发声器的装置,使气体由气孔中喷出,发出大的声音,通过大烟肉传出,传探很远。而产生气体发出声音需要煤炭作燃料动力,每响动次都要一定成本。在五十年代末期,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为了减少企业开支,提高工厂经济效益,要求全党全民过几年紧日子。加之市民家庭拥有钟表的人家逐渐多了起来,各工厂放汽笛的事情便陆续停了下来。
(原载《唐山晚报》2018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