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开平的胡同》作者李树生(六)
自唐朝建城的开平古城,随着明初两次大规模的移民,城内外布局进行了一次新的组合,在十字大街以外新建了一批大的小的街道。它们不仅是开平社会生活中的一根纽带,连接贯通着开平的各个角落,更是开平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开平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舞台,记录了开平历史的变迁。自元代(1206-1368年)称呼小街小巷为胡同起,历经六七百年的风雨沧桑,开平形成了内涵深厚的胡同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穿越历史时空,当我们走近这些胡同时,它积蓄几百年的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胡同与水井彼此关联。开平的每一条胡同里,均有一眼水井,究其原因是与蒙古民族有关。原来,蒙古大漠缺水,在有水源的地方安家,是蒙古人古老的生活习惯。蒙古人征服汉族地区以后,效仿汉人的生活方式建城定居。建设城镇过程中,基本都是先挖水井,或是先预留水井的位置,然后才修建房屋,铺设街道。元代大都(今北京)城当中,深巷之内必然配备一眼深井。在蒙古语中,把“水井”读作“胡同”,久而久之,胡同就成了小巷的代名词。首都是这样设计布置,自然地方建设也必须遵循。为此,开平城内外的胡同,也都在小巷深处配备一眼水井。这些水井成了胡同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设施,人们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水井。水井在人们的观念中,分量是很重的,把离开家乡去外面闯荡叫背井离乡。水井哺育滋养胡同里的人们千儿八百年,直到1970年开平用自来水设备取代水井,并陆续填平水井,却留下了历史与文化、怀念与情感。
胡同名称丰富多彩。开平有许多宽的窄的、长的短的、有名的无名的胡同。在开平素有18个胡同之说中,以姓氏命名的胡同有10个。其中以名门望族命名的有谢家胡同,以一个家族集中居住而取名的有韩家胡同、霍家胡同等,以最先人住定名的有高家胡同、陆家胡同等。还有的以地理位置、地形或标志性建筑物确定名称的,处于东大街路北第二条街的叫二道胡同,位于兴福寺(俗称北大寺)北墙外的小巷,称大寺后胡同,街道形状似钱叉子的称钱叉子胡同,小巷状似水井辘轳的叫辘轳把胡同,小巷内设置衙门的谓衙门胡同。更有趣的是有一条最长最宽的街道,因有一眼大口深井,用精致石板开了4个孔盖在上面,安装了4架辘轳,竟将街道称为四眼井胡同,“井”与“胡同”同时并用。还有的胡同名称强化和凝聚起人们的文化信仰,如位于六街的忠义胡同,寓意对人要讲忠诚,对朋友要讲义气,对国家要做忠臣义士。又如仅有9.8尺宽的信义胡同,是对人们讲信用守道义的一种寄托。忠义、信义就是胡同里人们的品牌,这样的胡同名称蕴含着许多美好的道德观念,让文化变成人们的生活方式,涵养精神,向上向善。可见,传统文化的根已深深扎在社会之中。
胡同里的庙宇与学校。在开平的胡同中,有几个胡同里建有庙宇。从当时庙宇位置分析,是庙宇与街道同时规划、同时建设。位于四眼井胡同西头路北的兴福寺是开平占地面积最大的庙宇,东西邻居均为居民院落。位于三往二条的白衣庵建在胡同最西头路北,与城墙内侧连山。建在陆家胡同的观音堂,位于胡同东口路南第一家。建在忠义胡同的文昌宫,东邻一家商户,往西均为民居。这样的建筑布局,表现了开平胡同里人们的生存形态,让人们看到了佛教文化能够在中国保持生命力的群众基础,也见证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胡同里人们的苦乐年华。在中国大地上,曾经历两次改庙宇办学堂。因为寺院占地属公有地,将殿堂内的泥塑像拆除后,稍加改造,摆放上桌椅即可做课堂,比新建校舍省地、省钱、省时间。第一次是民国初年,要改变过去私塾、私人办学的状况,设立公立学校,使更多的学龄儿童受到启蒙教育。1922年,在“民国大改良,庙宇改学堂”历史潮流的推动下,开平将位于四眼井胡同的兴福寺改为滦州第二国民小学,1930年把位于三街二条的白衣庵改为开平西关初级小学。第二次改庙宇办学校则是建国以后。解放初期,百废待兴,政府大力兴办中小学教育,但校舍严重缺乏。开平镇将位于东门外的碧霞元君祠(俗称娘娘庙)改为东关小学,把位于忠义胡同的文昌宫改为南关小学。开始以新式教育培育人才。
胡同居民守望相助。在岁月的烟雨中,开平的胡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它更是一个精神记忆的家园。虽然胡同居民有的是一个家族,有的是五方杂处,但几百年间、几十代人都能和谐相处。人们共同遵循着“见穷苦亲邻须多温恤,勿持势力而凌逼孤寡”的古训,培养着扶弱济贫的思想品德。还出现过一位德才兼备、心怀家园、颇有治国安邦之志的开明乡绅。从明代崇祯二年(1629年)至明代灭亡(1644年)的十几年间,金兵多次进犯长城一带,骚扰开平等京东各州县。居住在四眼井胡同的赵氏七代传人、明万历二十八年举人赵养蔚是开平的富户,捐资数万金、筑城供军饷、组织军民联合御敌,协助明军三次守卫开平城免遭生灵涂炭。明思宗皇帝先后三次加封养蔚司农郎、中书舍人和员外郎等官职,养蔚三次谦恭推辞不受。时任山海关军事督师孙承宗赞叹赋诗曰:“惜君侠气壮江湖,瞿铄忠贞护国出。石城历尽沧桑事,高阳护下太糊涂。豪士回青自珍重,莫顾姬妖入孤竹。后主图乐不思蜀,岂怪汉室进穷途。”崇祯十年(1637年),养蔚又去边塞抚民,因积劳成疾病逝。思宗皇帝知道养蔚去世后,赐赵养蔚为尚宝司正卿(正五品),封三代为官,承袭养蔚之官位,准立祠堂。于是在四眼井胡同中段路北建设了京东有名的赵家祠堂,院落虽不大,但殿堂雄伟,飞檐翘脊,雕梁画栋,装饰典雅,风格独特。在大门口两侧门框上刻着一副对联:祖居石城蓬尝万载,脉延天水俎豆千秋。堂内供奉赵养蔚等几幅官服架身的彩鱼画像。每年清明节,赵氏大家族都祭祀先祖,延续了几百年。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赵家祠堂改为唐山市第二十三中学校园。
这些承载着开平人记忆的胡同,如今已经难以辨认当年的模样。但人们走在这些古老的胡同里,却能看到过去,望见未来,记起乡愁。
(原载《唐山劳动日报》2016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