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开平的胡同》作者李树生(四)

发布时间:2021-08-13

图片

No.

011.

 

消失的高家胡同

Xiumi tutorial

高家胡同位于开平四街。从古城西门过护城河到对岸,沿西岸往北走100米左右,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即是高家胡同。

开平古城西门外大街长不足百米,地势东高西低,落差较大,街道较宽。北侧建有8个院落,昔日临街建筑均为商业门市,前点后居,庭院南北长50多米,都有北门口,南北通行。因北面都是庄稼地,故北门几家百米院墙一溜儿都很高。

据在高家胡同居住70多年的89岁老人郝连和介绍,从山东移民而来的高氏,在西门外大街北院墙对过的空闲地定居建房。后来又有黄、陈、李等姓氏相继迁来,相邻建房定居。原来南侧已有百米高墙,现在又有几家在北侧建起院落,形成了一条狭窄街道。因高氏第一家前来居住故称高家胡同。

高家胡同南侧长百米,而北侧短40米,北侧多出来的那块地仍然是一片庄稼地,为高家几户共同所有。高氏人丁不够兴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高家只剩下一个姑奶奶嫁与郭家,继承了高家房屋遗产,直到70年代末病故。50年代初农业合作化时期,共有的十几亩土地划归国有地,开平房地产部门建设了工房区。1976年唐山大地震,高家胡同的民房和工房全部夷为平地。震后,胡同的居民各自建筑起标准较高的平房,工房区建设了平房和各自楼各一部。

图片

2000年开平老城改造。西门外大街拓宽,将西门外大街北侧的建筑物连同高家胡同的两排民居和公有房屋拆除,让给区国税局建设办公楼。这是开平消失的第一个胡同,高家胡同成为历史记忆。

No.

012.

 

杨家胡同

 

杨家巷曾用名杨家胡同,位于开平五街。从“阁儿上”沿西大街南侧前行,在路南100米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不宽街道,北高南低,坡度较大。胡同北口开在西大街南侧,南端顶到南城墙根,全长200米。20世纪50年代拆除城墙,80年代中期填平护城河、修建普光道之后,胡同南口与普光道相连接。

据现年83岁的杨瑞学老人回忆,杨家原籍天津市武清县(区),始迁祖于清朝初年迁徙开平。当时在寸土寸金的东西和南北大街的街面上,已经是店铺林立,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再没有落户之地。发现西大街距离“阁儿上”百米左右处,路南有一黄姓盐业商店,临街房是门市内有三层住房,院落长80米。而南墙外尚是一片空地。于是先祖决定在此建房落户。院落占地1.8亩,首先靠北边盖起一排三间正房,后来随着人口发展,往南陆续建起5排正房,在南边下坡处安上一盘粉碎谷物的石碾子。从此与小巷东面经营酱园的鞠家长长的西山墙形成了南北走向的街道,杨家成为胡同里的第一家,取名杨家胡同。近年发现天津武清杨家是杨家将的后代的说法,杨家胡同的杨也可能是杨家将的后人,遗憾的是如今杨家已无人追根寻祖。

杨家胡同中段,朝东开了一条小巷,东口联通南大街。小巷北侧是吕家的南墙,南侧是郑家的北墙,东西长80米。杨家在小巷中间靠南组织打了一眼水井,虽然井深2丈多,但水质不好,带有苦涩味。大伙平时饮用此井的水,一旦谁家做豆腐,就宁愿到相距200多米的衙门胡同去挑好水。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平使用了自来水,此井被填埋,如今仍然依稀可见水井遗址的痕迹。

始迁祖来开平时,杨家几门人分散落户。开平一街王家窝、五街刘庄子和南关、七街谢家胡同、马路南贵里等地的杨姓,都是一个老祖宗,瑞字辈的均为一代人。民国年间,各门人丁兴旺,鼎盛时期多达150多人。先人过世,杨家几代后人都来发丧,灵堂前孝子跪地一片,吊孝的队伍排出胡同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滦州矿务局开凿了马家沟煤矿1号、2号井,招录一批工人,杨瑞学祖父杨朝文成为马家沟煤矿第一代工人。自此,杨家四代先后都是马矿工人,成为矿工世家。

现年91岁的吕佩老人回忆,吕家祖籍滦县。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其祖父吕子丹13岁便来到开平,在西大街路北的积恒酒烧锅当店员。由于精心学习看酒曲的技术,掌握了看曲技巧,20多岁就成为烧锅酿酒的主力后来升任掌柜的。他办事认真,说话负责任,讲信用。有一年年下,年终结账后,东家说放几天年假,安排马车把他送回滦县老家。车把式临别时问“哪天来接先生?”他告诉初二。可是,正月初二下了大雪,走马车很困难,东家让车把等雪停了再说。不料想,将近中午时分,吕子丹一挑门帘带进一股冷风。东家站起来说:“这么大的雪怎么还回来了?”他客气地说:“我既然告诉东家初二回来,就要按时回来,别耽误上的事。”他硬是步行70里雪地赶了回来。

1933年春,日本军队占领滦县。为了躲避战乱,吕父洪镇带领一家人逃反到天津。后来日军又占领了天津,冀东各地都在日寇残暴的铁蹄控制下,吕洪镇决定不在外边逃难了,投奔在开平工作的老父亲。来开平后,租住在西门内路北经营粮油的永发堂(20世纪50年代的郊区区委院落)。全家生活稳定,吕洪镇在瑞生德油坊找到工作,当采购员,一直干到50年代初公私合营。

瑞生德油坊是赵岚开的。聂各庄赵岚发大财以后,遵循“多财善古”的古训,确定“占祥瑞、守信义”的信念,给自家起名“赵瑞德堂”,以“瑞”字号为标志,开起多种经营的商店,在天津、唐山、开平,凡是“瑞”字号的买卖,都是赵家的。

瑞生德油坊位于“阁儿”西路北100米处,斜对过就是杨家胡同,正好胡同东侧有一个院落要出售,吕子丹父子俩便决定将其买下来,吕家就算正式在开平置业定居了。院落东西长80米,南北宽20米,院内4排房,每排5间。正门,在南大街上,开在杨家胡同的是后门。由于临街的房屋开买卖做生意,故居住人口走后门。

吕家第三代人哥儿四个,吕佩作为长兄上学读到高中,先后在几处找了临时工作,有些收入贴补家用,在胡同经济上帮助父亲。解放初期就正式进入郊区(开平区)教育系统。教书任课采用新式教育方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胡同做教育管理工作是学校优秀的管理者。长女华竹高中毕业后,跟着一位在美国一家公司当翻译的老师学习英语,自学成才,也走上了教师岗位,多年担任初中三年级英语课,获得很好的教学成果。

杨家胡同南段路东、北墙与吕家相对是郑家,院落直通到南城墙根,足有100多米长。这么大的院落是做批发卤水买卖的。用骆驼做交通运输工具,拖着固体的卤水块,成批成批的进货。来提货的一般都是马车,都是成车的往外拉,买卖做得很大。后来不知为啥买卖败落下来,一家人仍在这院居住。1958年开平区对私房改造时,郑家的房子大部分被改造,只留下最北边一排房自己居住至今。南边大片房屋被改造,地震以后恢复建设,开平工商银行盖了工房,现在由工商行和农行两家管理。

杨家胡同中段路西有一个夏家,从夏瑞泉之父开始在自家院里开木匠铺。建国后,夏瑞泉到开平小学上班,当校工,专做木匠活,因为学校大,学生多,专门在西跨院负责修理桌椅板凳。后来调到二十三中,仍然做木匠。开展文化大革命二十三中出了奇迹,在成立学校革命委员会时,正是突出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夏瑞泉是工人,在学校工作十几年,跟老师们联系不多,为人老实厚道,被结合为校革委会主任,一直干到拨乱反正时期。

No.

013.

 

陆家胡同

 

陆家胡同位于开平六街,在南门外大街最南端路西。胡同东西走向,长120米,东口与南门外大街相通,西口面对五街。北侧11个门口,南侧15个门口。因为先建设的忠义胡同,在后建设的陆家胡同位于忠义胡同之南,故此胡同北侧院落的院墙或房屋,均是与忠义胡同南侧院落背靠背。胡同东口的北侧与南侧没有对齐,北侧东头是在南门外大街开门的郑家和孙家,拐进胡同是一面40米多长的大墙。胡同里的1号院对门是22号院,而22号院东边尚有张、何、昝3个院落和一座观音堂,观音堂的位置几乎站在南门外大街的街口处。胡同内各院落的宽度都不够标准尺寸,一般在9至11米。胡同里有两眼井,东头是甜水井,西头是苦水井。胡同是在什么时期建设的,只能说个大概时间,也就是明万历四年至十一年(1576-1583年)之前。因为观音堂是在胡同建成以后建设的,而观音堂是在这一段时间内建成的。开平以姓氏取名的胡同占了半,其他胡同的姓氏都能说清楚,唯有为什么取名陆家胡同现在无人说个明白,就是近百年来胡同里也没有陆氏人家居住。

胡同里的人们世代以务农为本分,以种田为主业。16号院居住李氏人家,已经住到了7代人。现年78岁的李殿清,爷爷李桂林(1881年生)在唐山矿下煤窑,经手置办此院房产。虽然是南北120米长的院落,但只有位于北胡同半截的一排3间正房,其余是厢房。剩下的南半部年年种庄稼。有一次,从上边掉下来的一块砖砸在爷爷的头上,砸坏了脑瓜骨,从此不再劳作。爷爷兄弟五人,四爷脸上有麻子,人称李麻四,是掌握一手好手艺的厨子,专为乡里的红白喜事帮忙,人缘很好。其他的爷爷们从事农业。父亲李国兴是老大,兄弟四人,全都住在同一个当院。父亲、三叔和四叔务农兼自栓马车拉脚。1956年合作化时期,开平成立马车社,下设5个队,一队在开平,二队在陡河村,三队和四队在市里,五队是小驴车。父亲和三叔在一队入社,四叔入了五队。到了70年代,运输工具更新换代,一队和五队合并,成立唐山市一运公司汽车九队,父亲已经退下来,四叔年龄也大了,当了汽车修理工。1989年,68岁时因脑瘤病故,膝下有弟兄二人。三叔57岁时亡故于1976年大地震,无后。二叔掌握一手黑白铁手艺,在开平街面上设点,1956年也入了社,归二轻系统。1980年79岁时病故,也无后。

李殿清1940年生人,于1957年唐山六中初中毕业,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到唐山铁厂上班,1961年下放回家。1971年,各县区兴起大办地方“五小工业”(小铁厂、小钢厂、小煤矿、小水泥、小化肥),唐山市郊区在卑家店建立了唐山市郊区铁厂和唐山市郊区水泥厂,两厂相邻。铁厂招工时,精心招聘有铁厂工作经历的,主动找到李殿清,从此当了高炉操作工。那个年代工厂都是八、四、零三班倒,开平距离卑家店50华里,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头痛脑热,都不敢耽误一个班,硬是每天骑上100多里地自行车坚持上班。1981年改革开放后,郊区把位于卑家店的唐山市郊区铁厂转让给唐山钢铁公司,殿清也随着划归唐钢,调到公司上班,一直干到1992年退休。殿清有弟兄四人,老二殿臣在马矿退休,老三殿奎和老四殿甲均在东窑地方煤矿退休。殿清原有一儿两女,1976年震亡一女。胡同里还有两家姓李的,1号院是李瑞兰家,10号院是李秀章、李秀成家。10号院有一颗响杨树,高可参天,枝繁叶茂,在南部的八里庄翘首可望,长了足有百八十年,直径比一搂粗。六十年代初,卖给南边的人,说是去做船的桅杆。

在胡同东口南侧有一座观音堂,其建筑时间应在万历四年至十一年(1576-1583年)。但在人们的记忆中,是先建胡同还是先建观音堂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说胡同北侧的院落早已形成,而在南侧先建庙宇,后来挨着庙堂往西陆续建起了昝家、何家等十几个门口。另一种意见是本来胡同东口南北两侧已经建设整齐,后来要建一座庙宇,就贴在东口路南,尽管这个位置堵住了往南通行的道路,但这里已经是最南端,往南既没有道路,也没有人家,是一片荒凉。

观音堂整个院落与西院昝家相连,地基建筑在同一水平线上。没有山门,走进敞开的围墙十几步便是佛殿。观音堂只有一层大殿,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红墙朱栏,雕梁画栋,整体建筑精致小巧。殿堂四扇高大的棂星门左右两扇分别固定在门框上,中间两扇可以开关。门楣上悬挂“观音堂”鎏金匾。殿门两侧是“问观音为何倒坐,众生永不回头”的对联,横批是“慈航普度”。观音堂大殿内楹柱上的楹联是“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殿堂正中供奉观音大士莲台,塑像丈八金身,魁梧雄伟,十八罗汉分列两旁,造型神态活现。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木质雕像悬挂在半空中,许多小巧玲珑的雕像刻制精细,形态各异,生动细腻。在半空中,从前到后、从上到下,层叠错落,变化微妙。观音堂规模不大,但能在弹丸之地凌空而构,布局紧凑,错落相依,巧构宏制,十分精美,使形体组合与空间相比达到了井然有序的艺术效果。特别是悬雕件可谓精美绝伦,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艺术价值较高,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筑佳作。观音堂反映了明代时期我国古建筑构架和布局的特点,集中体现了冀东地区的建筑风格与手法。观音堂在“文革”初期被破“四旧”,是开平最后毁坏的一座庙宇。原址上建成了六街第三生产队的饲养处,后来又毁于大地震。1984年成为农贸市场的一家牛羊肉专卖店。昔日的观音堂成了人们的记忆。

No.

014.

 

韩家胡同

 

 

韩家胡同位于开平六街。出开平古城南门,沿南门外大街南行100多米,东侧有一条东西走向、200多米长的街道,称为韩家胡同。

600多年前,明永乐二年拨民,山东省的韩氏同胞三兄弟迁徙到今唐山地。一门落户在今韩城,二门安家在今稻地,三门定居在开平。他们来开平时,城里已无建筑空间,就是南门外业已形成建筑规模。南门外大街两侧商户林立,打刀的、做糕点的、开饭馆的,还有门口挂笊篱——开小店的,不一而足。南门外大街最南头几个门口的房屋建在几米高的土岗上,坐北朝南。岗下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排水沟,雨水自西向东流入东头的韩家坑(有了胡同名称之后的),大坑溢满流入南护城河。韩氏始迁祖则决定在排水沟南侧的庄稼地上建设家园。建筑物也是“高高在上”,从排水沟底斜坡爬上两等阶梯、20几个台阶才到达人行道,与排水沟北侧人行道等高。院落很长,南北通行100多米,北门开在韩家胡同,南门口以外就是农田,后来在南门口外走出了一条东西向的土路。清光绪十四年(188年)建设开平火车站以后,这条路成为通往火车站的主要道路。路南边仍然是一大片庄稼地。这种格局维持了几百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生产队在土路南边建起打谷物和晒粮食的场院。

韩氏家族在韩家胡同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绵绵留譜宗族,但“文革”期间按“四旧”被烧毁。韩家胡同南侧有16个门口,其中14个院落为韩氏家族,每个院落居住着十几户韩姓,韩氏一脉已传至二十五世、几百余人,成为六街人口最多的大家族。韩氏历代多以耕种农田为主,经商做买卖的也兼而有之。韩氏二十世祖孙韩文斋,在清朝光绪年间曾是开平显赫人物,街面上被人尊称韩三老爷。民国时期,韩氏也有人从军,1948年底定居台湾,改革开放后曾回韩家胡同探亲。20世纪60、70年代,二十四世孙韩树林曾到柏各庄五农场为生产队拉运稻米糠麸,晚上住下来与当地人拉家常,与住在韩家村的二门始迁祖的后人不期相遇,彼此格外亲切。

No.

015.

 

忠义胡同

Xiumi tutorial

忠义胡同位于开平六街,从开平南门沿南门外大街南行150米处,路西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较宽街道,称为忠义胡同,西口与五街刘庄子大街东口的老爷庙相邻,全长200米。胡同北侧有16个门口,因南侧最东头院落东西向很长,且在南门外大街上开门,故胡同南侧只有10个门口。为什么取名忠义胡同,现在的老人都说不清,只能理解当初是对社会的一种美好愿望。

图片
图片

忠义胡同东头路北第二个门口,古时是一座小型古刹,称“文昌宫”。据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版《滦州志》记载:“石城县学宫在南门外,元时修建,王大奎有记。今废改建文昌宫。”按王大奎撰《石城文庙碑记》记载:石城县学宫建于元至元五年(1268年),是在一处旧庙宇的基础上修建的,是石城县官办学校。学宫是由时任石城县尹的邢谦等官员捐俸并主持,乡绅贾景仁等捐资协助修建的。元至元五年(1268年)正月动工,翌年四月落成,占地约5亩。学宫一层大殿是课堂,配殿6间用于祭祀神位及学生宿舍。并建有一座宏伟壮观的牌坊门楼,门楼上方高悬一块匾额。开平区档案馆现存一张1937年拍摄的门楼照片,但匾额上的题字4个字中只有一个“文”字尚能辨认,其余3个字已无法确认。学校建成后,将原来的护城濠沟填平改成学田,还征集各社修剪林木裁下来的枝干当学校的烧柴,并立碑记载此事。永平路屯所负责教育的官员杨齐贤委托王大奎(身份无考)撰写了碑文。碑文记述了学宫修建及落成后的盛况,赞颂“邢侯之功,邢侯之德”。开平中屯卫移置后,此宫改为“开平文昌宫”,主殿供奉六星神像,配殿依然为学堂,并加以修缮。开平解放后,改为开平镇南关小学。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古建筑全部震毁。震后小学复建,2000年开平区调整小学布局,南关小学合并到其他学校。2010年我们到这里来,拍照了一些古建筑的遗物,如前廊后立木的雕刻注脚石、大殿平台的立石等。

图片

 

微信公众号 |唐山市开平区图书馆

扫码关注我们